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刷脸:如何保护“面子”的隐私

  生物认证不可撤销,一旦信息泄漏,就没有补救措施了。
  互联网时代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生物认证技术有哪些弱点?包括刷脸在内的生物认证应用场景和技术是否有相关的规范和监管?
  生物特征是我们的另一张身份证
  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其中,视觉识别技术应用落地颇为广泛,人脸识别逐渐从少数安防场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无接触的场景需求,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人脸识别其实是生物认证的一种,其他生物认证还有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音识别等。生物认证最大的特点是唯一性,比如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脸、指纹和虹膜等。
  生物特征可看作是我们的另一张身份证。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生物身份证被存放在你无法知晓的硬盘里,你还会觉得刷脸认证安全吗?
  所以,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脸,与把身份证和银行卡密码随便交给他人,没什么区别。
  人脸识别为何屡被黑客攻破
  早在2017年3·15维权活动中,就曝出刷脸登录存在安全漏洞:凭借一张自拍照,便可成功破解手机的人脸认证系统。其后,还有因为存储照片的数据库被黑客攻击,或工作人员将数据拷贝贩卖获利,导致人脸数据泄露。
  目前生物认证的弱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要靠图像或视频来进行特征确认,而图像和视频在某种程度上可伪造;有可能会被黑客攻破。
  相较于身份证号、手机号之类的个人信息泄露,人脸数据泄露事件还不算多。但已有媒体报道,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
  行业自律与法律监管缺一不可
  人们乐于看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同样刻不容缓。专家认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一是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对不法行为进行威慑;二是进行技术防范,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反人工智能的识别和判别,并建立相应的认证库或第三方认证中心,对生物认证进行核查;三是加快立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放眼全球,一些发达国家已在立法上先行一步。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层面的立法也已提速。《民法典》将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列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拟对侵害个人信息权益行为,给予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等处罚。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除了法律监管、行业自律,还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伦理反思和治理。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实施科技伦理审查就是为科技创新划定必要的伦理航道和价值底线,明晰科学技术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伦理边界,防止随意打开“潘多拉魔盒”。
  但目前我国伦理审查机制仅在医学界建设得相对完备,而在高校院所和企业科研中基本是空白。与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伦理审查的覆盖面和制度的完备性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成立机构只是开始,一整套的机制、政策、法律体系和潜移默化的科学伦理意识还需加快培育。

(张 晔)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