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首场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研讨系列论坛成功举办

  3月31日,西北工业大学举办了以“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的“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研讨系列论坛”首场论坛。本次论坛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受到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多方指导支持。陕西省科协二级巡视员曹文举、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出席论坛并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相关主题报告,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师生300余人参加此次线上会议。
   ▶科技伦理治理的新型发展观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以《预防式治理与反思性发展:科技伦理治理的新型发展观》为题进行报告。李正风以重新审视“贺建奎”事件为切入点,引出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治理的辨证关系。科技的发展会带来新的可能性,塑造新的现实力量,也会改变传统的生活世界和生产方式,在发展不断突破的同时对现有的伦理规则提出挑战,并且科技的发展还不断改变人类本体的自然基础。人们需要重新建构人类权力的逻辑,形成新的关于行为正当性的社会契约,进而指出科技伦理所面临的挑战是发展的内在属性、不确定性以及发展对象的巨大变化,并使用“科林格里奇困境”这一概念阐释了不确定性情境中伦理治理面临的挑战。当代新兴科技伦理的治理需要磋商和建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用当代的“新智慧”和集体智慧,从“结果治理”走向“全过程治理”,摆脱发展与治理的二元对立,摆脱发展者和治理者的博弈,以发展为核心形成治理新规则,以治理为引导塑造发展新路径。
  ▶把握科技伦理,促进创新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潘光在报告时指出:在资本所主导科技应用的背景下,很多社会问题由此显现,各大互联网企业使用的“推荐算法”是典型的资本利用技术损害公众利益的例子,科技工作者需要明确伦理原则,深入开展的科技伦理教育宣传,完善科技伦理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跟踪新兴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作为科技伦理的主体,高校科研工作者应主动加入到杜绝“恶的应用”的行列中来,自觉推动科技伦理建设的主体责任与机制,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守住底线,形成科技伦理的规范和标准,并结合自身所研究的水下技术对环境和人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一线的科技人员应主动学习科技伦理的相关知识,增强科技伦理的意识,遵循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的伦理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在学生培养方面,要重视科技伦理的教育,担当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防范可能产生的科技伦理问题,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让科技伦理与发展的形成良性的互动。
  ▶科技伦理教育应该有什么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洲报告题目为《关于科技伦理教育的一点思考》。周洲认为,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准则,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作为与国防科工密
  切联系的西北工业大学,尤其要重视科技伦理教育。在科技伦理教育中要树立大宇宙观和大自然观,科技伦理关乎全人类,大宇宙观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大自然观即生态伦理观,在科技发展中遵循生态伦理,对大自然保持敬畏。科技伦理教育中要主导科技向善,实施平衡发展,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科技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发展和伦理的平衡。关于科技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方法提出一些看法,提出可以在科技伦理、工程伦理方面开设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建立科技伦理意识,建立科技伦理教育应与科技知识教育并肩前行的教育方法。
   ▶科技伦理教育的三重维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院,中国创新战略研究会科技创新理事会副主任张恒力报告题目为《科技伦理教育的三重维度》。张恒力认为科技伦理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最终要实现科技伦理教育的目标——科技、伦理、教育的水乳交融。“三全育人”即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首先从全员化维度看科技伦理教育,国家、职业组织、学校、个体都承担一定的科技伦理教育的责任,而学校也是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里的教师、学生、管理者和教辅人员都有各自的任务。其次从全过程维度看科技伦理教育,学生在校内与校外都要受到科技伦理教育,在校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包括伦理知识、伦理论证能力、职业责任、伦理意识四个标准,在校外可通过入职培训、党建活动等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最后从全方位角度看科技伦理教育,在方法上建立“道德问题陈述—问题分析—行动选择—伦理评估—反思”的伦理周期,在平台方面建设科技伦理的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形成伦理意识,在工程项目中寻找伦理问题并尝试解决。
  ▶如何建立科技伦理
  中船集团水中兵器领域首席专家、研究员佘湖清以《水中兵器领域的科技伦理思考》为题进行报告。佘湖清就水中兵器领域中所存在科技伦理问题详细展开阐述。科技伦理不能仅靠科学界的道义力量,应不断完善科学伦理的相关机制建设。军事科技伦理是人们对军事科技道德现象的认识,使人们根据感知而进行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军事科技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在军工领域,武器装备的伦理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的采用,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具体到水中兵器,隐蔽性、突然性是其主要特点,然而在和平时代水中兵器对人类的科研生产活动和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这需要对武器进行伦理批评。不仅是水中兵器,目前设想出的太空武器、环境武器、信息武器等等高技术武器已经引起当今武器装备研发的伦理危机,目前的科学界机制仍待完善。
   ▶伦理对科技的“能做”与“应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伦理学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赵玲报告了《伦理对科技的“能做”与“应做”》。赵玲对科技伦理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能做”并不等于“应做”,其背后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关乎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伦理必须发挥自身功能的有效性。伦理对科技的作用还存在不足之处,伦理对科技的强势介入导致“外行领导内行”,文科与工科的结合还不够深入,精通伦理的学者可能缺乏科技知识,在进行伦理批判时陷入自说自话当中;功利主义之风盛行之下,伦理在科技的发展面前不能失语,被利益集团绑架;伦理和科技的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当科技伦理教学没有同科技发展的逻辑进行有机的融入,那么它并不能让人信服;当前科技伦理的氛围还不够浓烈,科技伦理是一个多学科的混合体,想要发挥自身功能、增强自身的规范性,就必须持续推进伦理建设。就伦理对科技的“能做”与“应做”的实现,要坚持科技为人民造福,争取伦理对科技的话语权,提高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要打造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对现有科技伦理体系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创新;要实现全领域的伦理治理过程,让行政决策主体和科技工作者形成合力。
   ▶人工智能亦有伦理准则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潘恩荣介绍了《人工智能伦理》。潘恩荣首先介绍了科技伦理教育在浙江大学的具体实践,开设人工智能伦理课程的目的是面向第四次技术革命,训练学生的基本伦理技能,突破传统的应用伦理思维,已开设两门课程供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伦理》是浙江大学牵头建设“人工智能+X”微专业的一门课程,《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是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目前这些课程已在MOOC平台上线。在整个伦理谱系教育中,需要加强通知性教育,并根据机器发展程度划分出四个伦理版本和伦理结构。当前我们正处于“人-人-机”的结构中,此时传统伦理、工程伦理和人工智能伦理可以并行前进,认为科技专家、企业人员、政府人员和公众都要参与科技伦理教育,并有相对应的科学形象和伦理类型。从专业课角度来看,伦理学者需要站在人工智能科学家的立场上沟通交流,更容易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和机器的反思是伦理研判的基础,在科技伦理教育中要重视运用。
  ▶何种科技?谁之伦理?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云龙以《何种科技?谁之伦理?——科技伦理教育的冷思考》为题进行报告。以“何种科技”和“谁之伦理”两方面对科技伦理教育进行思考。大科技属于所有人,随着科学技术本身快速发展,科技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大,科技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社会性,科技创新已经是国际性事业。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此时科技人员仍然是核心力量,但是科技与普通人已然密不可分。科技伦理属于全社会,只有全社会都具有科技伦理的意识,才能真正的将科技纳入伦理的框架当中,才能真正的实现科技至善。这需要重视被忽略的非科技人员,形成全面的布局,在整个社会推行科技伦理教育。我国的科技伦理治理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通过展科技教育、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来改变现状,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正当其时。实现科技伦理向全社会普及,科技伦理不仅仅局限在高校之内,更应该打造示范伦理,从政府开始的自下而上的推行,同时需要科技伦理界的努力和科技界专家的配合。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大平对各位老师的研讨汇报进行了点评。科技伦理教育是以人类和文明为中心的,作为参与者要承担主体责任,明确科技伦理问题的紧迫性,坚决捍卫伦理的底线。八位专家学者的报告都从自身所研究领域出发,具有高度主体责任感,发言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很强,同时体现出系统性思考、反思性研究与伦理关切,探讨科技伦理教育的同时打开了未来的窗户。胡大平总结了几点感想和体会:第一,伦理不仅仅是软约束,立法的根基是伦理,要明确伦理的标准;第二,科技伦理教育应该有两个基础,分别是“客观性教育”和“人的教育”,这两者不可偏废,应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第三,认识到人类的渺小,明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应该从源头上禁止一些科学研究开展;第四,发展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塑造,在开展相关研究时,专家学者们应以参与者的身份,以人为中心思考探讨科技伦理的相关问题,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推动科技伦理教育不断做出自身的贡献。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蒲传新做会议总结致辞。他指出,此次论坛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科技工作者需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的平衡点,既要提升科技发展的“动力系统”,又要提升其“刹车系统”。科技伦理教育既是世界关注,又是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也是立德树人,价值塑造的重要内容。
  此次研讨会聚焦“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专家学者们为科技伦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平台项目建设等纷纷献策,自然科学界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将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为共同推进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的发展,彰显高校的责
  任担当,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滕洋洋 张笑男)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