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眼里看得见病人,心里装的是亲人
——记延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吴栋
  在2022年元旦到来之际,疫情下的延安显得有些冷清。自2021年12月中旬首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确诊以来,医务工作者、机关下沉干部、公安民警、志愿者等一道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用行动书写着坚决抗疫的精彩瞬间,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延安市政协副主席、延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吴栋忙碌的身影。
  作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栋得知医院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需要克服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手被冻伤、脚被冻僵……他急在心里,赶在节日前带着医院疫情防控组成员到核酸采样点走访督导、看望一线采样人员。每到一处,他都仔细了解现场的核酸采集情况,询问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鼓励大家要有战胜疫情的绝对信心。
  其实,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吴栋时时刻刻关注着疫情变化。在他的号召下,中国农工民主党延安市委员会共有90名党员挺身而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医院,首批外出采集核酸的人员里就有眼科人;在全封闭管理、脱离原岗位支援宝塔区核酸检测的艰巨任务里,有眼科人;每一次任务里,也都有眼科人。
  吴栋不单单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在平时也始终把“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信念贯穿到工作和生活里。
   ■深耕眼科专业30余年
  在延安,只要是自己或者带家人看眼病,不管是在市区还是县上、乡镇,大家都愿意到延安市人民医院找吴栋教授。当然,这种普通百姓的信任,都归功于他35年扎实的工作经验、精湛的技术水平和亲切的就诊服务。
  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吴栋对专业技术的钻研从未停歇过。1988年,还在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工作的他以突出成绩顺利通过外语水平考试,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于2000年3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澳大利亚悉尼眼科医院留学深造。留学期间,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一年以后,他坚决婉拒了国外导师、悉尼大学眼科医院院长佛瑞克·贝欧森教授的工作邀请,毅然回到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的陕北,并放弃医院条件完善的医院,而是加入到刚刚建成的延安市人民医院,组建眼科团队,成立延安市眼病防治中心。
  有了吴栋这个国外回来的科主任,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渐渐步入正轨。他带领眼科团队率先在延安开展了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前部玻璃体切割眼前节重建术、麻痹性斜视眼外肌联扎矫正术、带虹膜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玻璃体切割术……多个手术都实现了陕北地区的“第一例”。
  在这数个首例的背后,是吴栋一日接着一日、一年接着一年的耕耘和付出。每周二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他总是第一个赶到门诊,做好一切准备,像是等待亲人似的等着患者。最多一天要接诊上百个病人,有时候忙了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病人的事是最大的事”,吴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就是在这样的坚守下,他带领的眼科团队越来越壮大,从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的40余人。
  ■科研教学与医疗同等抓
  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他率先把科研和教学作为科室人员的年终考核标准。常有新来的年轻人“诉苦”,他总是不厌其烦一次次指导、一遍遍审阅修改,常说“这些孩子就跟我当初一样,只要他们肯学,我就愿意教”。他还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教学查房、轮流讲课、本科带教、科研培训等,把真抓实干落实到每个细环节。
  起初大家不理解:医院都没要求考核科研和教学,偏偏科主任这么“执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那些年轻人也都成长为医院骨干,眼科团队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也在医院遥遥领先,他们才领悟到了主任的“良苦用心”。在吴栋的指导下,眼科拥有延安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1名、副教授3名,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5次,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2篇。
  吴栋从事眼科工作30余年,擅长眼眶肿瘤、眼底病、眼科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等手术。曾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陕西省卫生系统‘白求恩精神奖’”“陕西青年科技奖”“延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
  眼里看得见病人,心里装的是亲人。对吴栋来说,不管是眼科的业务,还是医院的行政工作,亦或是更多、更高要求的管理工作,他都始终对待他人如同对待亲人,几十年如一日丝毫没有改变。他就像一颗时刻拧紧的螺丝,在他热爱的工作里忘我投入,在他珍惜的生活里无我付出。

(李 艳)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