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胶质细胞能帮助神经元发育,甚至和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息息相关。但过去100年,科学家一直坚信它们只存在于大脑和脊髓。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团队扫描了人、猴子、猪的外周神经节,发现一类细胞的转录组、表观组、发育起源全和中枢小胶质细胞一模一样,且这群细胞直接抱住了神经元胞体。
团队对比24种动物后发现:体型越大的物种(比如人、猪),外周神经元越大,这类细胞越多;而小鼠、大鼠的外周神经元小到可怜。
从巨骨舌鱼到人类,这群细胞已存在上亿年。它们专为“大块头”服务——体型越大,神经元越需要支持,细胞就越被自然选择保留。过去认为,外周神经元被“卫星胶质细胞”单独包裹,形成二元结构。但团队发现,小胶质细胞直接挤进包膜,和神经元组成了“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卫星胶质细胞”三元结构。
这项发现为外周神经损伤、疼痛综合征等疾病的研究带来新思路。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是否和这群细胞“罢工”有关?化疗后外周神经痛,能否通过调节它们来缓解?
(彪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