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运转离不开血液,供血不足会导致心肌缺血。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可能发展成心绞痛、心梗,甚至猝死。心脏虽深藏于胸腔之中,但它的内在变化却会通过体表的一些改变展现出来。
心脏缺血,身体会提醒你
突然间心动过缓 心肌缺血发作时,可能会突然出现心动过缓或者血压降低的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晕厥。这些症状没有规律性,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出现。
心前区的疼痛 劳累或者情绪激动时,心前区可能有隐痛。有时候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紧缩感或沉重感。这种疼痛会辐射到肩膀部位,并持续几分钟。
易出现疲劳感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有所下降,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及时的血供应,容易出现疲乏无力、精力不足等情况,还可能出现体能下降的情况,轻微活动后,心率就会加快,甚至感到呼吸不畅。
突发心悸和憋闷 心肌缺血的人很容易在睡觉时突然出现胸闷、憋气、心悸,甚至呼吸困难,需要立刻坐起来或站起来才能缓解。同时,在饱餐后或排便时、精神紧张时,或气温较低时,也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过静坐可以恢复正常。
不明原因的胃部不适 运动后胃部出现憋闷胀满的感觉,但没有反复的反酸或嗳气,而且症状的出现和吃什么东西没有直接关系,就需要考虑是否是心脏的问题。
心脏最脆弱的几个时段
晨起时 人在休息时以迷走神经支配为主,心率较慢,全身放松,一晚上代谢消耗也没能补充水分,血液相对黏稠,血流缓慢,易发生血管栓塞。
早晨起床后,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情绪激动。此时若着急活动,比如刷牙、洗脸、晨练等,高危人群很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
上午9—11时 这个时段人的血压处于高值,交感神经也非常兴奋,人会因此感到异常激动亢奋,同时肌肉处于灵活运动状态,多种因素叠加会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心绞痛、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下午15—17时 经过一上午的辛苦工作,身体和大脑都进入较疲劳状态;下午4时开始人体血压又进入“高峰”,非常容易诱发心绞痛、心梗等意外。
改变三点,心脏更健康
一夜安眠
存在熬夜、睡眠中断、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的人,患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的风险将明显升高。
睡眠障碍
可引起自主神经紊乱,影响人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增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令血浆游离脂肪酸和血液黏度升高,诱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换成低钠盐
摄入过多盐,会对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升高血压。而且,有的人天生对盐敏感,一旦摄入过量会引起钠代谢异常,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激发炎症,增加胰岛素抵抗,还会增强交感神经活性,这些异常变化都会升高血压,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议将家中的普通盐换成低钠盐,并学会用限盐勺。
定期查血脂
在血脂水平相似的中年人中,年轻时血脂高的人,心梗、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建议定期进行血脂检查。
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每周保持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
另外,高血脂容易让血管硬化,而颈动脉就像全身动脉的窗口,存在危险因素者最好到医院查一下颈动脉超声。若检查结果显示异常,应尽早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服药治疗。
(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