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海涂湿地最近又与自己的候鸟“老朋友”——白琵鹭、豆雁等告别。上虞海涂湿地被国际鸟盟列为鸟类重要自然栖息地。每年10月底至来年4月有百余
种珍稀鸟类汇聚于此。
近年来,绍兴市实施“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保障候鸟迁徙之路”,成立“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设立野鸟保护专项基金,支持候鸟保护等公益事业。经过一系列努力,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此驻足。
上虞海涂湿地的鸟类保护是绍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绍兴市立足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系统构建了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绍兴市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城市峰会上获颁“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留空间、凝共识,与野生动物“睦邻友好”
绍兴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因素,确保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绍兴市还建立了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29处(整合后为23处),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通过上述措施,给多样的生物留足了生存空间。”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赵锷说。
“营造共建共享氛围也是实现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衡的关键。绍兴市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市民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钱进介绍,绍兴市成功承办了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培育打造省级、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9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8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9个,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六进”活动等,这些都成为了公众了解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平台。
同时,绍兴市精心打造了集生态展示、物种保护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足迹一张图”数字化平台。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处长沈伟荣介绍说:“平台包括美丽城乡、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特色点位,用数字赋能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绍兴市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强化监管,利用司法手段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出台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职责,形成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模式。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绍兴市因地制宜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和环资共享法庭13个,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
绍兴市现有物种595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0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89种)。截至2024年底,绍兴市审结涉生物多样性行政案件两起,通过恢复性司法共补植树木8.5亩,增殖放流约3889万尾。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实现惠民共富
绍兴市有一种种植历史超过千年的物种——香榧。在绍兴市南部会稽山腹地,会稽山古香榧群构成绍兴地域特种林木的一大奇观。据介绍,古香榧群面积约402平方公里,区域内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7.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近百株。
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入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价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2021年以来,绍兴市依托会稽山古香榧群打造“稽山古榧”区域公共品牌,根据古香榧树树龄开发“隋榧、唐榧、宋榧”等系列产品。
香榧的主要产业是制作干果。据介绍,截至2024年底,绍兴市香榧种植面积37.8万亩,干果产量1.2万吨,行业总产值达26.6亿余元。
如今,在传统的香榧干果生产基础上,古老的香榧换了“新颜”——香榧香薰、香榧精油、香榧月饼、香榧奶茶、香榧巧克力等衍生品涌现,备受消费者喜爱。
香榧的产业化是绍兴市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机制的代表。钱进说:“在绍兴,品会稽古榧,赏漓渚春兰,游运河故道,采大佛龙井,生物多样性助力‘美丽经济’跃上新的台阶。”
(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