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优秀事迹4
  贺刚:从技术瓶颈到省级桂冠创新跨越隔震鸿沟

  在西安大兴渭水园医院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一道最大宽度达1500毫米的超大隔震缝,如同难以逾越的鸿沟,构成了关键技术壁垒。远超常规尺度的设计,使依赖标准图集的传统盖板方案在安全、功能与耐久性上均无法满足要求,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展与质量安全目标。面对这一挑战,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建集团”)工程七部项目技术负责人贺刚在公司的支持下,迅速组建团队,摒弃常规思路,聚焦核心力学问题,深入研究盖板在极端工况下的行为规律。
  为将理论星火转化为工程烈焰,贺刚率领团队南下江苏省常州市,深入专业盖板厂家考察。他们扎根嘈杂车间,汗流浃背中与技术专家反复研讨,只为精准捕捉材料的性能边界与工艺的极限参数。每一个关键数据的获得,都凝结着实地奔波的辛劳与专注,无数次理论推演的汗水结晶与风尘仆仆的实地真知,终于孕育出专为超大隔震缝定制的盖板综合技术方案。该方案创新性地攻克了大跨度带来的结构整体稳定性、适应地震大变形的位移协调性以及长期使用下的耐久性等核心难题,确保盖板在各种复杂严苛工况下均能可靠工作,有效保障建筑隔震体系的功能实现。方案在项目中成功应用,效果卓越,各项性能指标满足甚至超越了设计要求。其显著的创新性、突出的实用性和可靠的安全性,赢得了项目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高度评价与一致赞誉。
  “大跨度隔震缝盖板研究”的成果,不仅成功扫清了项目的重大技术障碍,有力保障了工程优质高效推进,更因其在解决超限隔震工程共性技术瓶颈方面展现的突破性价值,2025年获得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等奖。这不仅是陕建集团科技创新实力的有力彰显,更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为未来类似复杂大跨度隔震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范本和实践经验。贺刚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生动诠释了陕建集团技术人员的卓越风采,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肖海江:突破传统 破解难题

  肖海江作为一名拥有10年经验的建筑工程师,他不仅在传统管道修复中积累了深厚的经验,更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自我,推动着行业的发展。获得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奖1项,陕西省QC奖8项,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奖3项,陕西省秦汉杯奖1项,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成果TOP500奖1项。
  在过去,管道修复通常依赖于传统的大开挖、换管或是局部加固等手段,这些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管道损坏问题,但往往存在工期长、成本高、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环境和高温压力的管道修复时,传统方法的效果和持续性显得捉襟见肘。
  肖海江深知这一点,他从事管道修复工作多年,深刻意识到传统修复技术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在多次的现场施工经验中,他不断思考能否有一种更加高效、低成本、环保且适应性强的修复技术。随着工程经验的积累和对管道系统的深入理解,肖海江提出了管道内衬修复方案。管道修复技术的创新不仅突破现有的材料和工艺,还结合物联网、大数据、CCTV检测等新兴技术进行智能化升级。肖海江计划将管道修复与智能监控系统结合起来,研发出可以实时监控管道状况的智能修复系统,做到预警与修复并行,进一步提高管道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肖海江的创新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于他对行业未来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探索。作为一名项目经理,他深知,真正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行业责任与使命的担当。他用一项项技术突破为管道修复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张大伟:创新铸就安全责任诠释担当

  在石油开采领域,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与更强的安全保障。2018年,宝鸡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接下一项重要任务——研发国内首套“井口远程插拔连接器及控制系统”。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将彻底改变传统桥射联作施工模式。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项目负责人张大伟没有退缩,他迅速组建技术团队,带领成员深入油田一线,调研作业痛点。传统作业方式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经过反复论证,张大伟带领团队提出革命性方案,通过液压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一拖多”平台拉链式作业,使射孔与压裂工序无缝衔接,作业效率提升100%。
  然而,创新之路充满荆棘。液压系统的同步精度、锁紧机构的稳定性、传感器的可靠性……每一项技术细节都关乎成败。在实验室里,张大伟带领团队经历了数百次实验。锁定机构下行不同步?他们引入直线轴承和辅助工装;传感器信号不稳定?他们联合供应商反复测试,最终定制出高灵敏度型号。面对供应商临时提价,张大伟以诚意打动对方:“价格可以谈,但安全和性能绝不能妥协。”最终,项目在预算内如期推进。
  2020 年,产品进入现场试验阶段。然而,油田环境远比实验室复杂——地面不平整导致设备对位偏差,极端天气影响系统稳定性……张大伟带领团队驻扎现场,随时解决问题。一次,客户临时提出新需求,要求在三天内调整系统参数。团队连夜攻关,72小时内完成优化,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最终,工业性试验一次成功。中石油、中石化等客户高度评价:“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90%的作业风险,更让施工效率翻倍,是真正的行业革新!”
  2018年以来,张大伟带领团队申请专利90多项,创造产值超亿元,但他始终保持着技术人的谦逊与执着。如今,他依然奔波在油田一线,因为在他心中,安全与创新永无止境。
  郑乐:一线耕耘十五载 创新守岗见初心

  郑乐从事科研工作15年来,凭着爱岗敬业的热忱、踏实认真的态度、坚韧不拔的韧劲与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在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实验中心的创新研发道路上,始终扎根岗位深耕细研,用实干破解技术难题,以执着点亮创新微光。先后申报2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有1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发表论文4篇,将自己的发明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他连续多年荣获多项省、市、公司级竞赛大奖;获得陕西省质量管理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陕西法士特集团“KTJ/万人千元”一等奖3项。在生活和思想上,郑乐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曾先后获评“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法士特好人”等诸多奖项。
  重型减速器输出法兰轴如磐石般顽固,没有大型压机便难撼动分毫;S系列变速器直线轴承与AMT隔墙轴承的拆卸,更是费尽周章、极易伤及壳体——这些沉甸甸的日常痛点,如冰冷的锁链缠绕着车间效率。郑乐却迎难而上,默然将问题扛在肩上。他查阅资料,自学制图软件,将痛点层层拆解,在图纸与拆卸现场之间反复奔忙。当专用工具在千万次调试打磨后终于问世,奇迹便悄然落地:法兰轴无需大型压机亦能从容拆装,棘手的轴承拆卸难题迎刃而解。流程精简了,工时压缩了,劳动强度减轻了,产品损伤风险也遁迹于无形——这无声的变革,最终凝结为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然而郑乐的坚韧与热忱不止于冰冷的钢铁丛林。当洪水汹涌而至,他冲锋于抗洪一线;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列里,也常见他默默付出的身影。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郑乐用行动诠释这句箴言。日常工作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日常工作的升华,于细微处见痛点,于践行中出巧思,在平凡岗位铺就创新实干的前行之路。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