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黄河咆哮
王世华
  夜幕在破晓前再次降临。我独自坐在黄河壶口岸畔的山巅上,耳畔响起了《黄河大合唱》的雄壮旋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这震撼天穹的呐喊,与奔腾的黄河跃入壶口时激荡起的轰鸣声相互交织,形成了撼人心魄的和声,使我心潮澎湃,潸然泪下。
  自古以来,黄河之魂便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鼓舞着华夏子孙勇往直前。
  抗日战争步入最为崎岖的阶段后,中华儿女遍布黄河之滨、长江南北抗日战场,共同发出了抗敌的怒吼:“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全民族的呐喊,正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铸就了凝聚民族魂魄的音乐华章。
  歌词创作背后的艰辛历程,词、曲携手共筑的奇妙旋律,爆发式完成的故事,令人赞叹。
  1938年,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顽强抗争,愈挫愈勇。武汉沦陷后,在延安的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途经壶口,首次目睹船夫搏击大浪场景,滔滔黄河水,高亢的号子声,拨动着光未然的心弦,联系到全民抗日战略防御的艰苦岁月,萌发创作《黄河吟》的灵感。次年,光未然返回延安途中坠马负伤,在担架辗转中完成构思,以黄河和抗日战场为背景,在病榻上口述完成了400行歌词,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讴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斥侵略者的残暴,揭露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波澜壮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塑造起中华民族东方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光未然和冼星海,是一对曾经合作过的特殊战线上的战友,两人对民族危亡的共同关切,碰撞出抗日怒吼,继而成为全民族的怒吼,点燃着抗日烽火,激励着全民族抗日儿女的斗志。
  冼星海在延安看到词作后,惊喜而激动不已,夜不成寐,在简陋的土窑内连续六日抱病作曲,将《黄河吟》改编为八个乐章的不朽宏篇:《黄河船夫曲》描绘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黄河颂》赞颂黄河的雄伟气势与民族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三弦伴奏的朗诵段落,痛诉民族苦难,同时讴歌抗日英雄;《黄水谣》叙述黄河两岸人民的和平生活与战争带来的灾难;《河边对口曲》展现两位流亡百姓决心回乡抗战的对话;《黄河怨》表现被敌人欺辱的妇女的悲愤与控诉;《保卫黄河》号召全民团结抗战;《怒吼吧,黄河》全曲高潮迭起,以磅礴气势,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不屈不挠,战斗到底,争取胜利。
  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战况,黄河的怒吼精神,为《黄河大合唱》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两人对民族危亡的共同关切成为合作基础,乐章既包含西方复调技法,又融入船工号子、陕北民谣等本土元素,开创性地采用三声部轮唱强化听觉冲击。乐章依据情感递进与叙事逻辑编排,从描绘场景到激发抗争精神,最终汇聚为民族怒吼,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以及民族的伟大精神。
  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鲁艺的土舞台上,《黄河大合唱》首次唱响,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波澜壮阔的旋律,犹如黄河奔腾怒吼,既响亮地发出了抗战的怒吼,又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苦难。这部作品伴着黄河咆哮,化作激励人心的战斗号角,凝聚起民族精神,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颂,鼓舞着抗日军民英勇战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今日,再次来到壶口,伫立黄河之畔,“风在吼,马在叫……”的黄河咆哮之声,使我遐想无限,感慨万千。《黄河大合唱》这部永恒的音乐杰作,将与波澜壮阔的黄河涛声相和,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征服征途上的重重困难,世世代代,勇往直前!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