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安康市汉滨区科协:引育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日,省科协公布了2025年“基层组织赋能工程”案例名单,安康市汉滨区科协《引育科技人才 搭建创新平台 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全省10个优秀案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汉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汉滨区以人才为引擎、以科技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汉滨区通过政策筑基,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激活科技工作者“新活力”,将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全区8大产业链已建成专家工作站15个,培育国家级科技小院2家、省级科技小院4家。通过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柔性引才政策、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在全区形成了“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政策筑基,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人才兴则科技兴,政策优则人才聚。汉滨区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出台《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追赶超越引领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汉滨区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等系列“硬政策”,通过“考、招、聘、援”等多元方式广纳贤才。
  建立“三单对接”机制,精准摸排企业需求,借助“双招双引”、高校招聘会等渠道搭建供需桥梁,成功引进紧缺人才207人,“三区”科技人才236人次。将人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增长机制,探索柔性引才薪酬办法,以政策红利激发人才集聚效应,为科技发展筑牢人才根基。服务暖心,激活科技工作者“新活力”
  汉滨区针对高层次人才,精心做好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等服务保障工作,协助落实政策待遇,成立重点企业人才服务专班,解决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汉滨区科协以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为服务理念,定期举办产业学术沙龙、科技大讲堂等活动,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到科研一线开展走访慰问、调研座谈,倾听意见建议,解决实际困难。
  搭建网上科协组织,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通。积极举荐优秀典型,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开展慰问活动。通过《陕西科技报》、陕西科技传媒网等媒体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30余篇,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全区已有2000余名科技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成为科技赋能的生力军。
  平台搭台,构建创新转化“加速器”
  汉滨区科协围绕富硒食品、纺织服装等8大产业链20条子链,牵头推进产业链专家工作站建设,制定《汉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推动工作站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这些平台一头连着高校科研力量,一头连着田间车间,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主战场”。科技小院开设“田间课堂”“车间实训”,年均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次、入户指导100余次,培养出8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活力。
   科技赋能,奏响产业升级“奋进曲”
  以科技为笔,为产业发展绘就新图景。汉滨区统筹整合科技特派团、专家工作站等资源,组织农业、卫生、教育等领域专家开展“十团服务百村示范千人下乡”活动100余场次,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8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近5000人。
  在各产业链上,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引进18个蔬菜新品种,推广温室育苗等先进技术,向帮扶镇、村免费提供种苗200万株,带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阳晨集团专家工作站研发富硒饲料,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安瑞智能制造专家工作站自主研发电控系统,实现织袜工序一体化;蚕桑科技小院延伸出桑枝食用菌、桑叶茶、蚕丝被等高附加值产业链。各专家团队累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攻克技术难题等120余项,制定各类标准4项,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持续凸显。
  “汉滨区科协将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以更优服务、更强举措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为全省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汉滨经验’。”汉滨区科协主席王拓说道。
  

(侯佑婷 记者 曹兴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