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固本铸魂:以红色文化创新夯实基层党建根基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蕾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梁佩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主要体现,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及重要表现形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持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
   一、深挖红色富矿,筑牢信仰之基以“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地方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写就的“活教材”,也是基层党组织最贴近、最可感的信仰
  “富矿”。
  红色文化能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思想支持,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深度融合的产物,已融入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文化信仰,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将红色文化融入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能让基层党员深入感知党的优良传统与奋斗历史,提升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基层党建筑牢思想根基。让信仰之根扎得更深。
  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能充分展现红色基因里蕴含的“不惧艰难、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实现红色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播。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念,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让更多的基层党员及群众了解红色文化,让广大党员干部在传承红色文化中感悟革命传统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二、创新话语表达,凝聚精神力量以“铸魂”
  要让红色文化真正为基层党建“铸魂”,关键在于创新话语表达,打破传统传播格局,从传播理念、渠道、形式等方面入手,让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有效传递并凝聚起来。
  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红色文化传播理念,以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需求。红色文化传播应当与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充分融合发展。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红色文化的时代性要求我们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播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要了解基层党员和群众的需求、兴趣和习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传播策略。推动红色文化在不同受众中实现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在基层党建中的传播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先进科学技术等方式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红色文化宣传视频、图文资料,举办直播讲座、有奖问答等活动,为党员群众随时随地了解红色文化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要加强与电视台、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合作,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刊登红色故事、制作访谈节目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
  三、推动知行合一,提升组织效能以“强基”
  基层党组织需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关键要把红色资源链接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的具体场景。让红色基因从史料里“活”起来、在实践中“实”起来,真正成为破解难题、惠及群众的“金钥匙”。
  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践行初心使命。可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党员实践岗”,组织党员开展“重走革命路、为民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把红色故事中的奋斗精神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让党员在参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一线工作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
  注重发挥红色文化在团队建设中的凝聚作用,通过组织红色情景剧展演、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增强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推动基层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使得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成为干事创业先锋,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实干实绩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实施“红色人才回流”计划,设立专项编制、薪酬补贴,把会拍短视频、懂电商运营、熟悉党史的年轻专业人才引回来、留下来,让他们把新媒体技能与红色故事传播深度融合,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红色文化传播生力军,为红色文化精神转化提供人才支撑。
  基层党组织需通过深挖红色“富矿”、创新话语表达、推动知行合一等方式,破解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困境,以红色文化创新传播夯实基层党建根基,带领党员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文系陕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中心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课题编号:NCDJZX2024YB003)研究成果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