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皮肤或黏膜意外接触到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或是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伤的情况。若不及时、正确处理,可能导致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感染。
立即处理暴露部位
职业暴露发生后要立即对暴露部位进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病原体残留,降低感染概率。
对于锐器伤,比如被使用过的针头、刀片划伤或刺伤,先要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免病原体扩散;随后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伤口,时间至少15分钟;冲洗完毕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若伤口有必要,可进行简单包扎。
如果伤口较深、出血较多,可以先拿干净纱布按压伤口止血,并根据上述步骤完成冲洗和消毒。
若发生黏膜暴露,像眼睛、口腔、鼻腔等接触到污染物,处理时需针对性操作。
眼睛暴露时,要立即翻开眼睑,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冲洗过程中转动眼球,保证眼睛各部位都能被充分冲洗。
口腔或鼻腔暴露时,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反复漱口、冲洗鼻腔,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当皮肤完整接触到污染物时,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清洗接触部位皮肤,清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
若清洗后发现接触部位皮肤有破损,即便不是被锐器直接划伤,也需按照锐器伤的消毒步骤进一步处理。
及时报告与记录
医护人员需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或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职业暴露情况,报告内容要清晰准确,包括暴露发生的时间、方式等。比如,具体的暴露部位、暴露源的信息、患者的基本信息、是否患有传染病及传染病的类型以及暴露部位的初步处理情况。同时,要配合相关部门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确保后续的医学处理和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后续医学处理
协助医院对暴露源(患者)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相关传染病检测,通过检测明确暴露的风险等级,以便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若怀疑是乙肝,而自身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抗体不足,需在暴露24小时内(最迟不超72小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若怀疑是丙肝,目前无特效预防药,医护人员要在暴露后当天、6个月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及4周、6周RNA检查,期间密切留意身体状况,异常及时就医。
若怀疑是艾滋病,务必在暴露4小时内(最迟不超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服用阻断药,连服28天,服药期间定期检测艾滋病抗体,关注药物副作用,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职业暴露的日常预防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诊疗活动,比如使用锐器时,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误伤自己。
根据工作需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减少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污染物的机会,在进行可能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时,更要加强防护。同时,做好工作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环境中病原体的浓度,减少暴露风险。
另外,医护人员要重视自身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等相关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