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发布日期:
科技搭台聚英才 产创联动启新程
——第四届陕西省科协年会硕果盈枝

主场活动开幕式




院士专家与咸阳市领导干部座谈会




《雕虫沧桑》剧组合照



陕西省高端精细化工绿色发展学术交流研讨会




首届咸阳市无人机技术技能大赛


  渭河之滨,九嵕山下,在这满载收获与喜悦的金秋,第四届陕西省科协年会正逢其时。这场以“科技赋能新发展 聚才兴产创未来”为主题的科技盛会,通过主场活动、专项活动、展演赛事活动、咸阳学术周活动、咸阳市配套活动等,汇聚各界英才,共话科技创新。
  1项主场活动为咸阳主导产业“把脉问诊”
  “科技创新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我们聚焦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服务咸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引入全国、全省学会资源,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咸阳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服务。”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说。作为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的科技创新平台,省科协年会始终聚焦举办地产业链需求与科技人才建设,通过学术论坛、项目对接、科技服务等活动,打通创新资源流动的“主动脉”。
  本届年会上,十条重点产业链成为关注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孙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陈坚等领衔,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智囊团加持,咸阳彩虹集团、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参与……一场场专题调研、一次次学术交流,不仅为咸阳主导产业“把脉问诊”,更将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这里,“四链融合”不再是抽象概念——院士的真知灼见为产业链突破瓶颈指明方向,高校的科研成果为创新链注入源头活水,企业的实践需求为人才链搭建用武平台,政策的精准扶持为资金链提供保障支撑,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创新全周期的生态网络。
  主旨报告环节成为主场活动的“智力核心”。院士专家深入剖析我国芯片产业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机遇,分享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成果,阐述知识产权保护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报告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引发全场共鸣。
  立足国家新兴学科发展战略部署,现有科技社团体系在抢占科技高点、破解产业难点、回应民生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为解决这些问题,省科协倡议,围绕“产业链急需、前沿技术、民生健康、区域特色”四大维度成立新科技社团,完成对现有科技社团体系的精准补位,并形成与现有科技社团“优势互补+资源互通”的协同格局。
  在年会主场活动的镜头里,既有院士对咸阳发展的殷切期许,又有科研人员交流时的专注神情,还有企业代表洽谈合作时的迫切目光。这些生动的画面共同勾勒出一幅“政府搭台、人才唱戏、产业受益”的美好图景,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咸阳的沃土里生根发芽。
  8场专项活动群策群力荟就“智慧锦囊”
  如果说年会主场活动是创新的“总引擎”,那么专项活动便是驱动发展的“分动力”。从院士专家的精准献策到青年学者的活力迸发,从青少年科普的薪火相传到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每场活动都瞄准一个领域、解决一类问题,让科技创新真正融入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与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
  在院士专家与咸阳市领导干部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等5位院士专家带着专题调研成果,聚焦新型电子显示及半导体、新型电力和输变电等5条重点产业链,直指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要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避免单打独斗”“需搭建专业化创新平台,让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关键技术攻关要聚焦‘卡脖子’领域,培育本土人才梯队”……一句句务实的建议,一个个具体的方案,为每条产业链量身定制了“破局路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冯长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等院士专家也纷纷建言,从产业升级的前瞻性布局到科技赋能的实操方法,为咸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慧锦囊”。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未来。2025陕西青年科学家大会上,《“陕”耀光芒在陕两院院士风华录》的赠送仪式成为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生动注脚。与会领导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赠书,勉励他们以院士为榜样,在科研道路上深耕细作、勇攀高峰。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的分享更是让在场青年感受到“科技报国”的使命与力量。
  2025年陕西省青年双链融合论坛则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成果转化的桥梁。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发布技术成果,13家创新型企业进行项目路演。从电子信息到新材料,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梦想。最终,12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并现场签约,让“纸上成果”真正走向“产业应用”,为咸阳电子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创新不仅要服务产业,更要惠及民生。在“科学与中国”院士进校园科普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以《健康饮水的奥秘》为题,用生动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向师生们阐释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从健康饮水的基本常识,到我国面临的水资源挑战,再到创新技术的应用前景,侯立安的分享既有科学深度,又有民生温度,让“节约用水、科技护水”的理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科技赋能”2025年陕西省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在礼泉县第一中学拉开帷幕。固态燃料火箭腾空而起,点燃乡村少年的“航天梦”;人工智能互动体验、无人机操控实践让前沿科技变得触手可及……这场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盛宴,不仅为乡村学子打开了“眺望科技星辰”的天窗,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
  在陕西省2025年“学术金秋”主场活动暨陕西省野生鸟类保护“学术金秋”主场活动上,与会专家围绕“野生鸟类保护”主题作主旨报告。报告不仅让参会者深刻洞悉“生态保护与科技发展”的共生关系,更凝聚起共建“大美陕西”的共识与力量。一场关于“人才发展”的深度探讨,在“聚智秦创原·以科技人才生态圈激活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智汇对话沙龙上展开。与会专家分别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研究、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育等角度,剖析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有效路径。“如何破解人才流失问题”“如何完善人才政策保障”“如何促进成果转化与人才激励挂钩”……
  一个个尖锐问题的提出,一次次务实对策的碰撞,为咸阳乃至陕西打造“优越人才生态”提供了清晰路径。在“陕”耀光芒科学家精神诵读会上,来自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咸阳市实验学校、咸阳彩虹学校和咸阳彩虹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诵读,使得院士专家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交相传递。科学家精神在三秦大地上激荡回响,激励着青年学子们以院士为标杆,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笃定前行。
   4次展演赛事弘扬严谨求实、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滋养。本届省科协年会期间,一系列展演赛事活动将科学精神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用艺术的形式传递科技温度,用竞赛的平台检验创新成果,“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愈发浓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创话剧《雕虫沧桑》的展演,将周尧教授“矢志报国、潜心科研”的一生搬上舞台。咸阳大秦剧院内座无虚席。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再现了周尧教授在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坚守与奉献。扣人心弦的剧情、真挚动人的情感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雷鸣般的掌声不仅是对表演的认可,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致敬,“科技报国”的口号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力量。
  在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上,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参赛团队神采奕奕,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展开角逐。从产品研发的技术突破,到生产流程的效率提升,再到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竞赛不仅是一场“实力比拼”,更是一次“经验交流”——选手们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互相学习创新方法,探讨应用场景,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
  第二届陕西省质量协会质量创新大赛4个分会场同步启动,围绕近400项课题的创新项目展开同台比拼。评委们从“创新性、实用性、推广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点评,既精准挖掘各项目的特色亮点,也从技术优化、落地应用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让赛场不仅是一个竞技平台,还是政企间交流学习、共同提升的合作空间。
  235个项目在陕西省第一届卓越工程师大赛(复赛)上各显风采,最终45个项目晋级决赛。颁奖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唐长红的寄语,更坚定了参赛工程师们“勇攀工程科技高峰”的信心与决心。同期,还组织了优秀项目、金融服务、市场拓展、法律保障等路演活动,充分展现了我省工程师队伍的卓越水平和创新活力。
   6场论坛会议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为了更精准地响应咸阳本土需求,从高端精细化工突破到中医药现代化探索,从低空经济布局到氢能技术攻坚,每一场咸阳学术周活动都紧扣咸阳产业脉络,直击发展痛点,让科技创新真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陕西省高端精细化工绿色发展学术交流研讨会上,企业代表与科研机构完成了“双向奔赴”——企业提出技术应用难题,科研机构结合产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形成“技术—需求—转化”的良性闭环。“我们的生产线面临环保压力,希望找到绿色工艺”“我们的催化剂研究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后续可以深入合作”……“产学研用”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找到了一条共进之路。
  “智慧中药”“智能医学”成为咸阳市中医药现代化医工交叉创新技术交流论坛上的关键词。数十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成果展示+合作协商”的模式,探讨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融合路径。“如何用智能设备提升中药炮制精度”“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中医诊疗方案”……一个个议题的深入研讨,为咸阳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条新路径。
  无人机、通用航空、低空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不仅为咸阳开辟了“产业新赛道”,更助力陕西打造“低空经济创新高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立足咸阳经开区的产业基础,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探讨低空经济的发展趋势、空域管理、市场前景等,擘画咸阳经开区的发展蓝图。
  2025年陕西交通创新大会紧扣新时代交通发展脉搏,在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深度聚焦交通领域的技术革新、模式优化与服务升级,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通“动脉”、畅通“微循环”,为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幸福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保障。
  此外,陕西省氢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发展研讨会、大模型时代的智能计算学术论坛等活动,分别聚焦氢能、智能计算等领域,通过专家报告、圆桌论坛、成果展示等形式,为咸阳乃至陕西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学术支撑”与“技术方案”。
   5项配套活动精准服务人民群众所需所盼
  与此同时,咸阳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配套活动。这些活动聚焦民生需求、科技应用、科技服务、产业与文化创新融合等方面,全方位助力城市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在首届长安社会心理服务论坛上,10位专家学者或一线工作者围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健康科普推广”“特殊群体心理干预”等议题,分享实践经验。“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融入社区心理服务”“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这些贴近民生的探讨为咸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全民幸福感提供了新思路。
  首届咸阳市无人机技术技能大赛的举办让“科技应用”走进大众视野。室内多旋翼障碍赛中,无人机在障碍间精准穿梭;室外固定翼飞行赛上,选手冒雨操作,无人机划出优美弧线……这些腾空而起的无人机吸引了超过600名观众现场观赛。
  “百名人才进百企”——三秦青年百人会科技服务活动已持续六个月。期间,百余名高校青年人才深入咸阳百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定制化的服务让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还有9月份举办的第五届摩擦材料技术质量发展大会与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产业大会,聚焦摩擦材料产业的“全球战略与产业进阶”,探索“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的融合路径,既服务了产业发展,又传承了文化根脉,为咸阳构建“多元创新生态”奠定了基础。
  本届年会凭借高规格的组织架构、精准化的活动设计、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吸引了各类创新主体广泛参与,形成了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据统计,大会共吸引20家全国学会及省级学会,省内外6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近30家金融机构以及260余家企业参与。13位院士、100余名科技工作者做了科研成果分享。社会总参与人数超4000人,影响力较往届显著提升。
  下一步,省科协将紧抓机遇、携手奋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勇攀高峰”的使命感,不断开创陕西科技事业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记者 杨海琴 鱼莹 张祎豪)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