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研究和探索的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而是距今5.3亿年前的远古寒武纪时代。
他研究和探索的不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现实热点课题,而是涉及人类乃至现存各种动物类群起源的“冷门”难题。
他研究的对象不是普通的物质,而是一堆堆特殊的石头和一片片化石……他,就是舒德干,黄冈中学64届毕业生,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委员,日本蒲郡市《生命之海》科学馆名誉馆长。2011年12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舒德干沉浸在古生物学之中三十多年,用自己严谨的科学精神,从实证的角度连接起达尔文进化论中一些关键的稀缺“演化过渡环节”,论证了“三幕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全过程,在进化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他先后主持了国家“攀登计划”、“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以及陕西省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寒武大爆发”、澄江化石库和动物门类起源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就。在被称为“当代自然科学十大难题之一”的“寒武大爆发”研究上,特别是在对早期生命活化石库的澄江动物群的研究中独树一帜。1996年以来,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61篇,其中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11篇重要学术论文,先后发现了“云南虫”、“华夏鳗”、“西大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长江海鞘”等一系列具有原始生命性状的半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尾索动物早期生命化石,论证了地球早期最原始的真后生动物“春光虫”和奇特的灭绝动物类群“古虫动物门”,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五步走”的新假说,首次全面勾勒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所创生的“生命树”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两大枝系动物演化谱系的基本轮廓,提出“寒武纪暖水与冷水两大古生物地理分区”的假说和“广义进化论”。科学的进步,往往需要科学家们付出整个身心,特别是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浩大工程,常常要通过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枯燥的工作,但我却能有幸品尝到先睹为快、乐在其中。”舒德干就是这样享受自己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舒德干等人的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28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该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唯一一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陕西省和我校自评奖以来所获得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会这样评价此成果:澄江动物群是20世纪古生物学的伟大发现,为生物早期及其在寒武纪早期的大爆发问题提供了新的回答,对一些现存生物门类的早期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科学价值重大,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其先后四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种奖励,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等称号。近年来,他指导的博士生中有2人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1人获“杰青”基金。
对于古生物学的科普发展,舒德干建议,要下大决心,进一步挖掘化石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将化石从神秘殿堂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科普、旅游开发上来,以科学和文化为平台,助推科学研究和经济同步发展。他强调,只有将科学研究融入到社会进步之中,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祖国和人民,才是科学研究真正的目的。他勉励广大学子,要树立理想,努力追求,用不懈的付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白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