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9月4日-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中国杭州举行。中国首次领衔全球经济治理顶层设计。发展问题首次被置于突出位置,结构性改革为最大亮点。
G20峰会预期达成十大成果

    9月4日至5日,G20峰会将在杭州举办。此前,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指出,杭州峰会将力争打造十大成果。究竟是哪十大成果?中国为G20注入什么新元素?非强制性的G20成果在会后如何保证落实?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突出位置
    G20“生”于经济危机,长期以来也是以应对危机为关注重点,而G20如今正面临着转型。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看来,G20杭州峰会首次将发展问题放在一个引领性的位置,从应对经济危机的短期货币财政政策转向寻求经济增长动力的长期政策。
    综观十大成果,包括创新、可持续发展、结构性改革等的前三项,实际都指向“发展”问题。徐洪才指出,在发展议题下,创新和结构性改革是具体的实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过去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方式,过多依靠财政金融政策刺激,缺乏结构性的增长,急需改革。他指出,中国将联合国今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借用到G20会议,实际拿出了一个新议题,解救受困的G2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表示,G20杭州峰会将确定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这实际上是把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将对全球经济提供标本兼治的“中国药方”。
    王文还指出,杭州峰会首次提出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也是突出发展问题的表现之一。
    传统金融、贸易议题或取得突破性进展
    协调宏观财政金融政策、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改善贸易投资体制等一直是G20的传统议题。从峰会前期的部长级会议成果看,峰会在这些传统领域很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卢锋介绍,中国担任峰会主席国后,很快重启2014年后暂停工作的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主要讨论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今年7月成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已形成《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议程中提出的扩大SDR(特别提款权)使用范围,被视为改革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由于人民币将于10月1日正式加入SDR一篮子货币,这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或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贸易方面,中国今年倡导举办了G20首次贸易部长会议,并成立贸易和投资工作组。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研究员何兴强表示,在反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国做出这样的举措非常了不起,现在只有中国能够引领全球化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据了解,7月G20上海贸易部长会议批准了《二十国全球贸易增长战略》,申明了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取向。
    贸易部长会议还通过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确立反对跨境投资保护主义。卢锋介绍,由于WTO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目前国际投资领域被数以千计的双边投资协定分割,不利于跨境投资合作发展,中国引领开启这个进程具有开创新意义。
    据了解,反腐败、应对气候变化等都是G20的已有议题,本届峰会也将取得成果进展。中国还在G20层面首次倡导提出制定创业行动计划,应对全球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
    首提结构性改革量化指标以保落实
    作为一个较松散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如果本次“十大成果”通过,如何保证落实?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周强武表示,从财金渠道的成果看,其保证落实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在G20框架下的政策协调。其次,下届峰会轮值国是否能传承本届峰会的主要议题。他介绍,下一届的德国已经明确把结构性改革作为峰会重要议题,这对中国来说是利好。
    周强武认为,跟多边机构的充分协调,对落实G20峰会成果来说也非常重要。特别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组织(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实际承担了G20所缺乏的秘书处的职能。OECD还为本届G20峰会结构性改革领域的九大优先领域、48项指导原则和12项指标体系等提供技术支持。
    本届峰会中最具中国元素的结构性改革议题是否能在G20框架下传承下去?据介绍,本届峰会首次提出了结构性改革的量化指标,包括劳动力生产率、就业率、政府债务、基尼系数等。虽然这些指标不具备强制约束力,但G20各国同意根据指标体系每两年就改革的进展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纳入问责评估报告,仍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
    (新华社)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