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武威《仪礼》简:天下第一简(文物故事)

    甘肃省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杂木河西岸的磨嘴子,地势起伏,田园阡陌,并有杂木河水源灌溉之利。
    1959年,在磨嘴子的一座土洞墓中,发现了一批《仪礼》简,共469枚,27298字,这是自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家郡魏墓出土竹书以后,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量发现的经书。
    这批汉简,除少数竹简以外,绝大部分是木简,用松木制成,每简长约50.5-56.5厘米,每简有字60个左右,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上有削改和阅读的记号。
    据考证,这批简册在入葬以前不是为殉葬而写的,而是墓主人平时诵读的经书,其中一枚后有“河平口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解”一行。“河平”为西汉成帝年号,即公元前28-25年,这说明墓主人生活在成帝年间。
    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仪礼》简分三种: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这批竹简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内容包括今存《仪礼》11篇中的7篇,为研究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同时,由于它是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在我国所有出土的简犊中,保存最完整,大多数墨迹如初,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编题、尾题、页码和顺序,对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此简字体摆脱了篆书框架,笔态扁匀,笔势流畅,蚕头燕尾,逆入平出,工整秀丽,具备成熟的汉隶气质,字字是现在研习隶书书法者难得一览的“隶范”,是价值连城的书法奇品。
    (金 叶)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