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西安交通大学
科技之光生辉中国西部


    扎根西部60年的西安交大,以“三个面向”作为大学发展的领航标,始终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搏击学术前沿,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科学研究敢为人先开辟鸿蒙,打开科技创新之路,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科研基地、协同创新等,始终行走在中国西部科技前沿阵地。
    特别是近年来,西安交大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出了更加坚定的步伐。全面参与陕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与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机融合,服务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三个陕西”建设,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科技引擎。
    一流的办学实力
    建校120年来,学校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爱国爱校、饮水思源”的品格,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蔡锷、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凌鸿勋、邹韬奋、陆定一、侯绍裘、钱学森、王安、田炳耕、江泽民等,为历届学子中的杰出代表。茅以升、吴有训、朱物华、张光斗、张维、吴文俊等200余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迁6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逾23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一流的办学理念
    西安交大始终将大学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第三个百年征程中,正在唱响将西安交大建成“陕西的交大、中国的交大、世界的交大”的时代强音。在大学的建设发展规划中,西安交大肩负起大学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脚踏实地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作为陕西这片土地上哺育起来的国家重点大学,西安交大理应在陕西大地上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探索21世纪中国大学发展的新模式。
    一流的育人传统
    西安交大在这跨越三个世纪、历经119年的发展进程中,有一条贯彻始终的红线,那就是立足于民族复兴伟业,从社会变革及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传承先进文化,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培养造就堪称栋梁的第一流人才。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将其表述为“造就桢干大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创人之一、国学大师唐文治提出“四个一等”“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须先砥砺第一等品行。”揭示本校陶养人才,其德才识学、德智体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彭康校长要求学生“三活跃”——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这既是对老交大传统的升华,更与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培养几个钱学森”的办学精神一脉相承。
    一流的学术科研
    新世纪,西安交通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科布局更趋完善,科研实力得到加强。2001年以来,科研工作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新增9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3年评估中获得优秀,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快速增长,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2项;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医疗服务和人文社科快速发展,学校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
    科研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交大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1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90个,并建成一批国际合作基地。
    一流的师资团队
    百年名校,大师云集。西安交大名师大家如繁星闪耀穹顶,照亮近120年的风雨历程,也照亮一代代交大人的灵魂,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哺育大批英才。目前,西安交大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9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6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8名,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2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9人,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29名。
    今日的西安交大坚持“育人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立德为根本”,不遗余力传承师表懿德,也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大师。这里既有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性、创造性的重大科学贡献的院士,又有搏击学术前沿的“973”科学家,还有坚守三尺讲台倾心教学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有为社会进步贡献思想智慧的社科名家等等。春天的西安交通大学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