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之一。
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中国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我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该校。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建有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
截止2016年2月,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陕西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器装备型号项目、国防基础科研及预先研究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上万项。学校科技经费居全国高校前列。“十一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国防科技奖184项,陕西省科技奖109项。授权发明专利2867件。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共收录论文7749篇;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学校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10个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依托学校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特色,在先进战机、先进无人机等方面主持或深度参与了上百项型号研制工作,多项科技成果助力“辽宁号”航母、新型战机、北斗卫星等国家重大工程,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在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该校研制生产。学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工大成功研制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
近期,由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和防务)共同实施的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子课题“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工程化技术”在北京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着我国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拥有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品,并首次形成了产业化能力。
“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工程化技术”是一个集技术研究、设备研制与产业化推广相结合的课题,由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团队”负责组织技术研究、研制和试验工作;由天和防务负责总体组织、产业化和市场应用推广。
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团队”其前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牵头组建的一支仅有6人的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有教师20多名,博士、硕士100多人,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国军民两用海洋装备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水下航行器团队”先后被授予“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鱼雷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等称号。近年来,团队先后研制成功4种新型水下航行器,其主要性能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了复合材料耐压壳体结构轻量化设计、低阻/低噪/高稳定性流体动力布局设计、数据/电源/报警三总线开放式模块化设计、高精度自适应定深控制、应急避险舵机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样机4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授权8项,并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海上实航试验验收。
在开展技术研究的同时,团队和天和防务一起积极进行示范性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目前已形成了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技术研发团队,建设了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和实验条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另外,国内首次向全国高校系统推出“中国无影”科教版产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微小型水下航行器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
“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制为我国海洋探测、开发和防卫提供了重要装备,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之路。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