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英文名称为ShaanxiWildlifeConservationAssociation,缩写为SWCA)。成立于1984年11月。
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在全省已发展了20个团体会员和2万多名个人会员,在开展科普教育和加强与国际保护组织合作交流、保护野生动植物工作做出贡献,还被评为全国20强省级“协会之星”。
近年来,协会先后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日本鸟类保护联盟、日本中国朱鹮保护协会、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等专家和官员100多批400多人(次),在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野外调查、生态研究、驯养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朱鹮和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效。同时,协会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国际保护组织对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珍稀动物拯救工程产生关注,为全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近10年来,我省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方向由单纯地增加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在放缓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步伐后,全力推进省级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保护区的进程。短短10年,成功推动了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这不仅为陕西争取到更多的国家资金发展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效提高了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整体实力。2010年,我省的长青、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51个示范保护区之一。2014年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入选了首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我国仅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这些荣誉的获得,正是对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最有力的肯定和鼓励。
截止目前,陕西林业系统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4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4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06.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17%。分布范围涵盖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等生态系统保护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陕西湿地生态系统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全省共有湿地维管植物62科177属361种(恩格勒系统1964),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5种,被子植物58科173属356种(含变种、变型)。全省湿地动物共计313种,湿地动物种数占全国动物种数的8.7%。其中,湿地鸟类9目24科121种,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朱鹮、丹顶鹤、黑鹳、东方白鹳、大鸨、中华秋沙鸭和遗鸥等7种;Ⅱ级保护的有斑嘴鹈鹕、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蓑羽鹤、白琵鹭和鸳鸯等12种;属省级重点保护的有斑头秋沙鸭、斑嘴鸭、彩鹬等。湿地鱼类6目15科78属136种(含亚种)、两栖类2目7科14属28种、爬行类2目5科17属22种、哺乳类3目4科5种。
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生态研究、朱鹮的异地再引入(野化放飞)、林麝的人工取香及金丝猴、羚牛的生态学研究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水平,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在国际上的到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