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2版
发布日期: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榆林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榆林市科协组织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坚持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方向,准确把握科协的组织定位,明确科协工作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积极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为全市科协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小康榆林、幸福榆林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服务科学素质提升
    1、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契机,努力构建科普工作新机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28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组织实施了重点人群、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等多个专项方案。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全市各县(区)都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部分县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2、以主题科普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已经成为科协的标志性品牌。几年来,全市累计组织600多项重点活动,受益群众达150万人次。积极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防灾减灾日”等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拓展科普宣传形式和方法,配合“三个一”工程建设,编辑出版《榆林科普惠农报》,创办了《榆林科普园地》,开通了“榆林科普”微信平台,面向公众传播前沿科技,普及科学知识。
    3、以四类人群为重点,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面向青少年,开展系列科技竞赛和“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校园行等科普活动。几年来,共组织近3000名科技辅导员和10万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普活动。共获得中省市奖励500多项。面向农民,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等载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面向城镇劳动者,通过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等形式加大对城镇劳动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城镇劳动者整体素质。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科普知识进机关、科普报告会等形式,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和服务能力。
    4、以科普示范载体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榆阳、米脂、神木、定边、靖边、横山6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区),2个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绥德获省级科普示范县称号,建成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示范社区、教育基地32个。从2010起,市财政每年投入80万元,用于基层科普示范载体的创建工作。全市累计建成市级科普示范乡镇13个、科普示范村、示范社区65个,科普示范基地114个,科普示范户681户,科普活动站720个,科普宣传栏756处,科普长廊29处586.6米,电子科普长廊11处56.5平米,校园科技馆6个,“三农”科技网络书屋15个。市科技馆占地面积68.68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9337平方米,总投资2.37亿,是全国地市级科技馆中一流的能源环境生态馆,目前已开馆运营。 
    二、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服务榆林经济社会发展
    1、积极搭建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组织动员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从自身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出发,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交流探讨,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市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樊代明作了《现代管理之我见》报告,邀请中国科学院傅伯杰和郭正堂两位院士分别作了题为《黄土高原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干旱起源:起源与演化》科普报告。开展“榆林市科技调研成果奖”评选活动,先后有124篇调研成果获奖,部分调研成果得到省、市领导重视,并在《陕西日报》、《榆林日报》刊登发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开展。一年一度的“学术金秋”活动,市县科协、市级各学会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年平均举办学术活动近百次,交流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期刊和学术通讯10余种,举办科普讲座、学术报告数十次,受益人数近10万人次。
    3、“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逐步实施。为提升市级学会服务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4年起,市科协实施了“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对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管理规范的示范性学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引导和带动市级学会实现能力提升,为科技社团稳步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4、“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成效显著。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申报推荐和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工作。先后共有91个集体、13名个人获中科协和财政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励,争取奖补资金1885万元。91个集体、15名个人获省科协“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和“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奖励,争取奖补资金559万元。165个集体、74名个人获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发放奖补资金454万元。
    5、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市科协联合市发改委、科技局、国资委成立了榆林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深入。在全省率先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在榆林学院和府谷县金钏鸿泰镁合金有限公司等4个企业组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1、大力举荐优秀科技人才。组织开展了“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榆林青年科技奖”、“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榆林市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几年来,先后有72人获“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67人获得“榆林青年科技奖”,717篇论文被评为“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148篇(件)作品被评为榆林市优秀科普作品。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7人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2、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诉求。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掌握科技工作者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科技人才的分布状况、工作环境和工作需求,为制定科技政策,做好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3、不断加大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力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宣传工作的意见》,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全国科普惠农先进集体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负责人张应龙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宣传报道;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惠国海的事迹被《陕西日报》等媒体相继宣传;省科普惠农先进个人韩志忠、王向娃等人的事迹被《榆林日报》宣传报道。 
    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协服务水平
    1、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几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科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级科协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科普经费、办公设施和领导班子年轻化配备等方面达到了全面加强。
    2、作风建设扎实有效。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市科协连续3个年度被评为创建“五型机关”标兵单位和红旗党组织,连续4年在市委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2011年被中国科协和人社部评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单位。
    3、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大力推进科协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科协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科协工作的意见》,推动全市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目前已在榆林市广济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组建了企业科协,在榆林学院等3所学校组建了院校科协。市科协指导全市72个学会按期年检换届,促进各学会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督促和指导县(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建乡镇(街道)科协183个,发展基层农技协316个,拥有个人会员20多万,科协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4、队伍建设逐步优化。加大对科协干部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2010年,招聘了1200名农村科普协管员。2012以来,陆续招聘了36名学会专职工作人员充实到市科协所属学会中。同时组建了150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成为全市科普工作的生力军。
    (高强 张萍)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