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宁夏科协科普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推动科学素质提升、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强化基层科普能力、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为重点,建机制,强基础,科普工作取得新发展新成效。
一、实施大科普协作工程,推动《纲要》深入实施 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注重搭建社会化科普工作平台,打造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实施、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明显增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基本建立,“大联合、大协作共推进”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到2015年,宁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01%,为“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科普示范带动工程,促进科普服务能力提升 1、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提升科普惠农服务能力。2011年以来,宁夏共有71在移民新村开展科普大篷车联合巡展活动个农技协、3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15个社区和18名科普带头人受到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表彰。组织开展宁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后表彰奖励了83个农技协、53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60名科普带头人,有力促进了基层科普能力的提升和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
2、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科普工作新格局。宁夏科协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科技厅、财政厅,命名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县、青铜峡市、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中宁县8个县区为2011—2015年度自治区科普示范县(市、区),命名银川市兴庆区、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等7个县(市、区)为2016—2020年度自治区科普示范县(市、区)。发动各县(市、区)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有5个县(市、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3、开展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积极推进宁夏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出台了《宁夏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办法》,规范宁夏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十二五”时期,宁夏科协联合宁夏教育厅开展了三批自治区科普示范学校评选工作,有45所中小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科普示范学校,推进了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三、实施精品科普活动工程,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围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创新创造,服务民生发展,以重点人群为对象,广泛开展科学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年受益群众500万人次以上。每年组织举办宁夏科技活动周、宁夏科普日活动等100个主题性科技科普周(日)和主要纪念日活动;开展科普“七进”、“三下乡”服务活动、健康宁夏行动、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千名科技专家走进生态移民村、全国百名科技专家回乡行、六盘山行、宁夏行、科技专家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等大型品牌科技服务活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科普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活动;组织开展宁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科技实践活动和五项学科竞赛,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努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在实践中让他们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2、积极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出台并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科普设施作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意见》,开展中学生自然科学课走进科技馆和科普场馆活动,科技馆全部对外免费开放,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走进乡村学校巡展,组织青少年参观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承办了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大赛规定动作,拓展策划完成多项自选动作,使大赛体现了宁夏特色、留下了众多赛会遗产,取得了圆满成功。
3、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活动。始终坚持以科技培训为抓手,组织开展了生态移民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百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五大工程,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年培训职业农民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5000余人,80%的行政村有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员。80%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接受了培训和继续教育,每年有4万余人的进城务工人员接受了职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培训。
四、开展民生科普工程,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2014年、2015年,宁夏科协积极争取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列为自治区民生计划项目,先后在全区31个生态移民村建立了科普活动站和宣传栏,培育了2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6个科普示范社区,对30所自治区科普示范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在城乡举办大众科学讲堂160场,建设山区学校青少年科学工作室12个,编印系列科普手册34万册,推动科普文化在乡村、社区、校园落地;实现远程网络教学,建设自治区职业教育基地和学校33所;实现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全覆盖,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50所,银川市实现了乡村学校全覆盖,推动石嘴山市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0座,实现了全覆盖。
五、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争取项目,协调多方投入,加大对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工作条件的支持力度,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科普服务。先后建成了宁夏科技馆、中国枸杞馆、西北农耕博物馆、宁夏地质博物馆、宁夏水利博物馆、石嘴山市科技馆、中宁枸杞博物馆、宁夏湿地博物馆、中卫黄河博物馆、中国羊绒馆等36个场馆,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6个。继续推进城乡科普站栏(画廊)建设,建成2700多个村(社区)信息站、193个乡镇科技服务站、178个村级科普活动站,其中科普惠农服务站51个,生态移民村科普活动站32个,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9个,近70%的乡村建有科普宣传栏(画廊)。全区现有科普大篷车27辆,定期适时举办“大篷车联合巡展”和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等活动。
六、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提升科普工作传播能力 联合开展媒体宣传,建立媒体互动响应机制。整合科普资源,与媒体联合办好科普类节目、栏目和科技培训项目,并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展开专题宣传,推进科普宣教深入人心。建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三农”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加快数字科技馆开发建设,使宁夏科普资源及信息的数字化共享交流平台逐步建立,推动社会科普资源的高效利用。组织编印系列科普举办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小册子(丛书),制作科普光盘、展板、挂图等并免费发放,提高了科普资源制作和服务能力。利用新型媒体推出行业科普类手机报、微信,一系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线上、线下网络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积极与媒体合作开辟专栏,推出了《科技之光》、《塞上乡村》、《宁夏科普》、《塞上新农村》、《卫生与健康》等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科技栏目,拓展了科普宣传途径,扩大了科普受益覆盖面。
七、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促进科普活动广泛开展 目前登记注册科普志愿者达到2.2万余人。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各类科技周(日)、主要纪念日和寒暑假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内容多样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实施不同领域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广泛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发挥大中专学生的智力和专业特长,为他们提供段炼成才的平台,促进了宁夏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建成高级专家库2000余人,组成5个科技专家服务团,以“科技专家+贫困村+农户”、“互联网+科普+扶贫”的模式,深入5个地级市的249个脱贫销号村开展科技服务,并建立服务团专家与农户、专家与产业直接联系跟踪服务机制,助力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已组织近500余名专家深入贫困村,重点围绕牧草、葡萄、枸杞、蔬菜、种养殖、旅游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和专家报告900余场次,帮助农户联系销售企业和客商30余家,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受益群众10万余人,受到了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八、实施科普考核评价工程,提升科普工作质量水平 以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模式,推动科普工作实现组织规范化、工作制度化、管理科学化,全面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市县科协年度工作评价办法》,实行市县科协工作评价制度,以科普工作为重点,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平时工作与年终评价相结合,坚持全面工作推进与重点工作突破相结合,主要评价市县科协工作条件和工作绩效两个方面的情况,将考评结果作为科普工作表彰奖励和年度评优的主要依据,推进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宁夏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要求,为全面掌握《纲要》贯彻实施情况,推进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每年开展一次《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总结和年度目标任务自查自评工作,以此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赵文象 龙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