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院士专家建言陕西创新驱动发展


    周仁杰  摄

    编者按 9月24-26日,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我省盛大召开,为三秦人民带来了一场科技盛宴。与会院士专家们更是纷纷为我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献出真言良策。
    今年6月开始,14位两院院士和126名各领域专家分成10组,深入我省各有关部门、相关市县、重点企业、产业园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内涵丰富、见解独到的专题调研报告。9月25日上午,10位院士专家在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陕西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将调研成果作了报告;当天下午,“军民融合院士专家座谈会”召开,5位院士专家针对我省军民融合发展,谈了各自的观点。
    兴陕强陕,必须靠科技。本报撷取院士专家们在这“两个座谈会”上对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言,以飨读者—— 

    打造陕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融合模式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核心是以高端制造业为龙头,以打造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前沿核心技术为支撑,以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对内引领、对外拓展的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优势与创新潜力有效释放,装备制造与产学研用全产业链一体发展格局。一是搞好“两个引领”,需求引领和高端引领;二是做强自身基础;三是抓好“三个融合”,一是民间资源融合,二是民企和军工企业的融合,三是政府、社会和军队的融合;形成陕西装备制造业破格升级、开放协作的良性发展格局,关键是要采取目标导向、问题倒逼、创新驱动、改革推进等方法手段,以军民融合激发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
    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一,秦岭是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应坚定秦岭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信心,建立自然与文化遗产整体性和原真性保护的体制机制,启动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加强与国际机构及国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编制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计划。二,做好“秦岭国家公园”与“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园区”试点建设的衔接工作,按照首批国家公园的标准建设。三,科学规划、合理分区,理顺秦岭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四,科学评估《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成效及其面临的问题,将其作为秦岭国家公园的法律保障,并授予综合执法权,配备必要的队伍、人才与资金保障。
    “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与合作建议 
    陈毓川(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调查之后了解到,陕西省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中,具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技优势和实施合作的队伍优势。我们对陕西提出四个建议;第一,建议主动沟通中央部委,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第二,建议建立一个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省内“一带一路”矿产勘察合作事项;第三,建议设立“陕西丝路基金”,减轻走出去的风险;第四,加强政策措施,使陕西生的实力更加放大优势。
    陕西城乡风貌特色发展战略建议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建议陕西各地乡村能够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条件发展相应产业;应注意民间传统文化节事的传承,组建地方各类“文史工作室”和“乡村工作室”,挖掘在地性的经验和文献;尽量保持原来的自然要素、村落肌理和道路结构不变,以“保存”“还原”为主,改造出新为辅,尽量不在老街区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陕南、陕北和关中各地在学习先进样板的同时要因地制宜,注意与在地性文化特点相互结合。
    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积极推进汉江源区列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促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做好汉江水资源保护长期规划,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带动水资源保护措施落实和发挥实效;切实建立汉江多元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汉江国家生态文明补偿机制试点建设;扎实做好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立项,推动汉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程的实施。
    协同创新驱动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发展建议
    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以国家级中医药“一带一路”品牌这个工程建设为目标,以中药科技创新为依托,综合发展中药农业工程、中药加工工程、中药物流工程、中药工业工程、中药创新工程、大健康产业工程七个工程。打造国际级中医药“一带一路”品牌工程,这个工程主要是通过“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诊疗、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中药产业、技术标准等六大板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定期(1-2年一次)召开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博览会,构建内通外联的国家级中医药“一带一路”枢纽平台共同体,助力陕西省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的海外发展。
    渭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经济安全建议
    崔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评价《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效果,确定新时期渭河治理方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流域治理的作用,及时把渭河治理从重点工程治理提升到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建议树立全社会节水意识,发展节水技术,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水库体系运行、维护和管理,提升水利工程综合功能。完善投资和管理机制,保障渭河流域长期可持续发展。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环保建议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根据延安和榆林市的市情特点,提出八个发展建议。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十三五”计划落地,建议结合水资源约束、环保新规和市场需求变化等重新进行科学论证与规划,确定适度的能源资源就地转化总量和规模。第二,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升级,建议陕西省以现有的特色产业链和产品为依托,在“做大”的同时更加重视“做强”,打造大型煤化工特种化学品基地。第三,加大技术投入,研发设计采用更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第四,加强产品的高端化研究,实现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第五,系统性推行环保新技术,解决煤化工发展水资源和废水排放技术瓶颈问题。第六,加快完善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第七,更加重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为碳税实施做好充分准备。第八,加快煤化工产业的示范和升级。
    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建议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根据陕西省“治水兴水”实践要求和省里提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综合性”的原则,针对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实际,提出六点建议——首先是加快推进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建设;第二,建议陕西省积极开展引嘉入汉工程的前期工作;第三,加快推动建立受水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与机制;第四,开展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关中-陕北水权的置换相关工作;第五,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和关键技术保障;第六,结合工程施工,推进相关科研及实验专题的立项工作。
    陕西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
    蒋庄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目前军工科研系统由于其特殊性而自成体系,军工项目集中在少数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许多民口高校的科研力量难以为国防发挥作用,建议各高校积极“走出去”,主动联系各领域顶尖专家,以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同时,军工企业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加大与高校合作,接受一些来自地方的新鲜学术思想,共同在科学前沿展开工作。目前在“军转民”过程中同样面临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同的问题,技术、资金与市场之间缺乏“桥梁”,亟待解决。
    吴伟仁(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测控通信与航天系统总体设计专家):陕西作为我国军工第一大省,首先要转变的是人才观念,采取一些切实有力的政策吸引人才,大力引进尖端科技人才,强化人才引领和人才队伍建设,将对陕西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大有裨益。 
    姚穆(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教授):陕西在发展军工项目的过程中要努力吸收外省有关单位作为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以此来解决一些项目原始材料紧缺的现状,以此解决产业发展受限制的问题。
    吴志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委员会秘书长):陕西的发展必须关注人才,打破长久以来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培养人才的现象。作为军工、教育、科技大省的陕西,拥有许多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因而要积极围绕两用问题做文章,打造强集群,以产业集群化带动军民融合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
    许毅达(中国兵工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必须建立从科研、技术、产品研制到装备使用保障链条上高度统筹、高度协调的机制,深入国防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形成各方面利益共享和资源公用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应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发挥金融、证券对优质资源和优势创新成果、人才的激励。
    (本报记者 周励)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