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依靠大数据创建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
——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近二十年来致力于中医临床评价研究。
    9月25日,借中国科协第十八届年会“针灸大科学研究高峰论坛”间隙,记者采访了刘保延教授。
    记者:刘教授,您好。较好的疗效与较少的副作用是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然而由于缺乏自身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中医药的疗效还处于“有好说不出”的尴尬境地,您认为中医药临床评价的现状如何?
    刘教授:一直以来,疗效评价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是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估,为临床决策服务。古代中医评价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患者报告的服药后感受和体验;二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的状态,判断病机转归。很长时间以来,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只是停留在针对个体患者诊疗的传统临床研究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群体层次的临床疗效评价,群体层次的疗效评估主要是依靠长期临床实践检验,并以学术流派的形式存在。中医学自身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疗效评价理论和方法。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医学积极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开展临床评价研究。在设计方法上,强调病症结合,随机对照研究也逐年增多。在评价指标上,吸纳了许多现代医学公认的评价指标,对生存质量、患者报告结局等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加之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数据管理与统计等专业化队伍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催生了大量中药新药及新型诊疗技术,中医药在慢性重大疑难疾病、甲流、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尤其是针灸疗法,已经成为国际上现代医学重要的补充和替代疗法之一,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其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但到目前为止,临床中广泛应用的许多中医疗法仍缺乏足够的、公认的科学数据来证实其效果。如何在真实世界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建立适宜中医药自身特点、科学规范、可行的评价方法学,是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
    记者:刘教授,您提出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应主动拥抱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于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工作有什么意义? 
    刘教授:大数据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将给我们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首先,中医药具备典型的大数据特征。“大数据”就是大规模的数据,海量的信息。医疗领域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一是数据量大;二是数据类复杂。收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将其盘活,可以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价值。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和经验知识,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学从人体状态切入,整体、动态、个性化的掌握人体,理念超前、方法先进,但中医药学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实现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前记录实践的技术依然停留在千余年前的水平,当务之急是进行技术体系的创新,数字技术是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巨大资源。对于中医药学来说,如何让大数据成为学科发展的大优势,取决于对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大考验,处理得好,应用得当,大数据就会成为“大优势”,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大价值”。“大数据”技术将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极大地便利。医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与患者的交互,践行着自己的诊疗实践,而同时通过临床信息系统,将实践数据化、规范化、数字化、海量临床数据经过整理、清理、装载、转换等过程,被放在了以’证——治——效”紧密相关模型为主题的数据仓库中,在医者“思维”的组织下,通过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从中发现中医药临床的经验,揭示诊疗规律,评价临床疗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再去增加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临床诊疗把握不断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与质量不断提升。
    如今,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导向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新范式,可以在保持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利用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大数据、全样本,在“混杂”存在的基础上,让数据发声。尽管还不能很好地回答“为什么”,却可以找出“相关关系”,较好的回答“是什么”。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已经为中医药临床疗效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对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契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报记者 王谦)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