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开幕的党的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将研究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问题,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十八大后,党内立法提速,新立新修的党内法规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规范组织人事制度、加强监督问责力度成为重点。专家认为,这是“收紧制度的笼子来约束权力”。
党内立法修法年均超10部
“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4年多来,党内法规工作统筹协调力度空前加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显示,在十八大后的近4年时间里,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50部,超过了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三分之一。年均出炉新法或修法10余部。
“这个速度应该是超过以往的”,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十八大后党内法规的修订和出台加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党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收紧笼子来约束权力。
梳理发现,其中涉及组织和人事制度的法规相对集中,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裸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等。
围绕监督问责的法规则分量较重,比如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此次六中全会还将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与以往不同,此次大规模立法修法是“提纲挈领”式的,先出台党内法规制定条例,被称为党内“立法法”,编制了党的历史上首个党内法规建设5年计划,并分两次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立新法和清旧法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认为,出台党内法规是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内民主规范化的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其中一条即“健全党内法规”。
从严治党首次作为全会主题
以往六中全会讨论主题多涉党的作风建设、意识形态等问题。此次全会为何将从严治党作为重大问题研究?
秦宣说,在“四个全面”里,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六中全会将对最后一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部署。
中组部副部长王京清此前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地位。新形势下,党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亟待解决,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此次会议将审议两个备受关注的文件,秦宣认为,其中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或将成为党内政治生活最高准则。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认为,针对当前党内出现的突出问题,对党章进行细化和补充,把党内政治生活积累的经验制度化规范下来,下一步可能还会出台党内政治生活相关的细则。
公方彬认为,这两份文件在此次会议中同时审议,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思路和路径。会议以“从严治党”为主题,也为十九大的召开作铺垫。
从严治党要以严格立规和执规为主
“党外问题靠党内,党内问题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认为,从严治党也是当前形势所需,以往党建主要靠思想教育,现在要以严格的立规和执规为主,十八大以来出台的许多规章制度,效果显著,但有些方面没有到位。
“如果一个社会违法成本很低,违法的就多,党内也是如此”,公方彬指出,以前党内不是没有规矩、没有准则,而是存在一些漏洞,有些规矩随着社会发展已经不适用、不到位。
(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