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喊了多年“累、累、累”之后,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下课早了、作业少了,考试的方式也变了,可孩子、家长仍是“累、累、累”。焦虑,成了形容当下家长心态最常见的一个词。
他们为什么焦虑?其他国家的家长有没有同样的焦虑?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减负吗?
孩子减负、家长增负,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
最近,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网上发的一篇吐槽帖火了。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这位妈妈很无奈,在帖子里提到了两件事。一件是学校组织孩子们去海洋馆,回来之后让每人画一幅“海底世界”。第二件是本学期开学初,老师让每个同学都交一份记录假期生活的“小报”。
听到这个消息,这位妈妈脑袋“轰”的一下!
课内减压、课外加压,“双职工”家庭焦虑感十足
“我报的班都算少的,多的从周日早上8点补习到晚上10点,一个学期下来光补课费就得两万。”今年正读初三的学生杨格每周都会选择补课。“周六晚补习物理,周日上午下午各补习一堂数学。”
实际上,目前各家学校都通过压缩在校时间、减少家庭作业以及保证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等举措为孩子减负,中考也通过调整考试方式以期减少学生课业压力。但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并未因此减少学习时间。
政策频出、焦虑难消,减负令不是万能灵药
事实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之后,几乎每隔几年,相关部门就会根据新形势出台相应减负政策。2011年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尽管政策频出,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00后”在校时间和做家庭作业时间均超过“90后”,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现象也更严重。
相关专家表示,从目前的政策力度看,行政力量已经用到最大,单纯依靠政策来有效降低学生负担并不现实。在高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家长的焦虑并不奇怪,适度的负担也可以接受,但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学业负担与竞争压力。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