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特别是低龄留学又一次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投资领域的热词,低龄留学似乎给固有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创伤,学生和家长的用脚投票,给“底层放弃,中层焦虑,上层不玩”这样一条对中国教育的评价做了注解。
留学是有传统的,无论来华留学还是出国留学。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而言,都可能带来直接的、长期的收益。但是这两项都存在一定的前提,于公,留学生需要回国工作才能带来更为直接的收益,否则就变成了智力流失(BrainDrain);于私,个人需要找到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报酬,否则回报难以实现。但是,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两个假设似乎都存在问题,“海归”变“海待”,薪酬也并不理想。
为什么要出国攻读学位呢?高中生的回答反映了我国高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尴尬地位,“国内名校总体质量不如国外名校”和“在国内考名校的竞争太大”是学生选择的两个主要原因。一边是国外高等教育在质量上的优势明显,一边是国外大学入学机会在数量上的选择多元,共同折射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
最新的调查已经扭转了我们出国留学的认知,并不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会选择出国,出国留学的群体越来越广,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出国读本科,国外大学的门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大学愿意接受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申请依据。
总之,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留学选择的道路上,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留学的低龄化、平民化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对于90后一代人而言,过程和品质可能远远比结果和数量更重要。他们的这一格言和态度同样照见了中国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未来。
(范皑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