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故宫、孔庙、避暑山庄)是明清建筑的典范,故宫是宫殿建筑群的代表,孔庙是祭祀建筑群的代表,避暑山庄是园林建筑群的代表,不仅所有的建筑种类都齐全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建筑有了等级规制,源于两点:第一,有了建造人才;第二,有了指导书籍。
先说明代的工部侍郎蒯祥。蒯祥是江苏苏州人,永乐迁都后担任紫禁城的第一任设计师,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故宫三大殿、明十三陵之长陵献陵裕陵、西苑,最早都是蒯祥指挥建造的。因为卓越的技术,蒯祥被誉为“蒯鲁班”,他所带的团队,被誉为“香山帮”,直到今天还有传人在世。
而清代的“样式雷”家族更是了不起!所谓“样式雷”,是以雷发达为始祖的七代雷氏高手匠人:雷发达、雷金玉、雷声征、雷家玺、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200年来,雷氏家族世世代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林、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的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故被尊称为“样式雷”,2015年国家大剧院曾排练过《样式雷》的话剧,用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
“样式雷”最大的成绩是始祖雷发达写了一本书,叫《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共计74卷,合2768页。《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代《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仅有的两部古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二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明清两朝,除了官方建筑大行其道,民间的大院、庄园也发展极快。今天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河南的康百万庄园,四川的刘氏庄园,山东的牟氏庄园,都是大地主、大商人的私家住宅,高门深邸,宛如独立王国。
和北方人不同,南方人有钱后不热衷建深宅大院,他们喜欢园林。还有一些士大夫境界更高(以浙江人居多),建造了一些私家藏书楼,如宁波的天一阁、五桂楼,瑞安的玉海楼等等。
普通民居在明清两朝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贵州的吊脚楼、云南的“一颗印”、蒙古的毡包、福建的土楼,都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宗教建筑的最大创新就是出现了金刚宝座式佛塔,其基座是一个长方形的石质高台,台上建五座塔,中央的塔较大,四角上的塔较小,形成“金刚拱卫”之势。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是北京真觉寺塔,始建于明代,它和北京碧云寺塔、北京清净化城塔和呼和浩特市慈灯寺塔并称“四大金刚宝座塔”。
纵观明清古建,遗存数量多,建筑形式全,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要求,都达到了顶峰。虽然明清建筑尚达不到秦汉建筑的古朴肃穆、隋唐建筑的磅礴大气、宋元建筑的规行矩步,但是,在细腻精巧、流光溢彩方面,明清建筑远远超出“前辈”多矣。
世界古建史上,中国古建和埃及、西亚、美洲、印度、爱琴海并称为“世界古建六大组成”,代表了整个东亚的古建筑圈。先辈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期待后人能够将之薪火相传、开拓创新,继续将中国古建多姿多彩的历史传承、发扬下去!
(科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