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近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王娜透露,发改委、网信办等联合编制的首个国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近期即将出台,对地方的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也将相应展开。陕西目前共6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分别是:咸阳市、杨凌示范区、宝鸡市、渭南市、延安市和汉中市,也就是说,这些试点即将迎来国家部委的首次统一检验。
11月11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王娜在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上介绍,发改委、网信办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正抓紧近期出台。王娜说,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引导智慧城市工作,明确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各地方应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是唯一的依据”。
据统计,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交通部、科技部与国标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组织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共有597个。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级协调办秘书处秘书长单志广介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体制机制创新、市民体验等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每一个指标都是客观可量化的。
智慧城市的关键是共享和开放,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将被摆在重要位置。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处长孙维对媒体介绍,例如对社保服务这一项指标的考核,就要去问老百姓是不是可以异地办理社保。与以往的类似评价相比,即将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或加大公众评价的权重。未来评价工作中会利用支付宝城市服务和QQ弹窗的数据来投放问卷,这样就可以有代表性地选取一些老百姓来真正做评价。
同时评价结果不是为了搞排名,而是做示范,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目前的安排是,到2018年底分类筛选100个国家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以点带面”“以评促建”。
事实上,我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已有8年,8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呈现高投入、高技术,同时低效能、低获得感的特点。如北京,只要还有雾霾和交通拥堵问题,公众就不会认为北京是智慧化城。即将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以绩效为导向,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动态监测。
(本报记者 周励)
链接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试点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从政府和市长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
国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惠民服务
精准治理
生态宜居
产业经济
基础设施
网络安全
体制机制创新
市民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