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作为当前最为火爆的风口产业之一,网络直播方兴未艾却乱象频出。日前,有网友热议,网络直播平台“快手”的一些主播为了涨“粉丝”,在四川凉山州贫困区某农村做“伪慈善”,直播时发钱、结束后收回。
公益慈善竟然成为某些无良网络主播捞钱的手段。“伪慈善”事件经媒体曝光后,立即引发热议。业内人士呼吁,要严格执行网络主播实名制登记和“黑名单”制度,严管网络直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伪慈善”背后是“吸粉”、赚钱
打着做公益慈善的幌子,在贫困地区直播发钱,再配上伤感动情的音乐——主播这般“费尽心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赚钱,让粉丝在观看直播献爱心时刷礼物。“快手黑叔”在直播视频中甚至明言,以公益的名义做直播,一个月收入可达六位数,而真正花在公益上的钱却九牛一毛。
不良网络主播们的网上互掐,揭开了网络直播乱象的冰山一角。“新出台的《慈善法》规定,不能借助慈善的方式敛财,更不能以此欺骗公众,甚至侵害被救助者、未成年人本人的隐私。网络主播利用噱头炒作、吸粉,属于欺诈公众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打“擦边球”,平台野蛮生长存隐忧
随着互联网直播终端由PC端走向移动端,直播开始步入“全民时代”。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且数量还在增长。有的直播平台打擦边球,靠低级趣味博取眼球,有的传播违法违规内容,还有的平台违规开展新闻信息直播。
“网络直播乱象产生的根源,与其运营模式和营利模式有关。”朱巍认为,为追求商业利益,网络主播忽视法律和道德底线,甚至以“做电商”“搞公益”“组建社团”“交友”为幌子从事违法活动;而个别直播平台放任网络主播的违法行为,已对产业、社会和网民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后果。
“实名制+黑名单”,网络直播不能再任性
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出台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简称《规定》)正式为网络直播界定底线,“实名登记”“即时阻断”“新闻信息先审后发”等举措均剑指行业乱象。
另外,主播“黑名单”制度也随着《规定》出台建立起来。“‘黑名单’在网络直播行业意义重大,很多网络平台为了商业利益,不惜违背法律底线留住能够获利的主播。”朱巍表示,“黑名单”制度建立后,对纳入“黑名单”的主播将“禁止重新注册账号”,并向省级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报告。
这项被称之为网络直播“最严规定”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业界人士认为,这段时间,违规平台和“问题主播”应抓紧自查、整改,否则面临的将是“最严惩处”。
(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