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乡村,是这样美起来的
    “瞧,我们这村子,多美啊!想都没有想到今天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顺着山阳县十里街道办事处郭家村支部书记蔺治权手指的方向,一排排亮白色的民居镶嵌在山角下,“你到跟前看,更美!”
    这个村是山阳县今年民居改建的重点村。据了解,山阳县今年在全县13个镇(办)启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0个,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3.92亿元,全面提升了乡村环境,为精准脱贫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居庭院化
    山阳县委县政府将民居改善列入脱贫攻坚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贫困户生活、居住条件改善作为单位、干部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群众挤一点、干部帮一点、政府投一点、单位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改造。截止目前,通过实施民居改造工程,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刘玉珍是郭家村三组的特困户,政府投资2万余元为她实施了民居改建。“党的政策好啊,给我刷白了墙,购买了家具,换了被褥,还把我的房前屋后都绿化了。”躺在病床上的刘玉珍老人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民居改建,改到了群众的心窝窝。”63岁老人陈晓斌说起如今的变化激动万分,“如今,房子改好了,下雨下雪不踩泥水,猪圈厕所也没有臭气,农闲时节泡一壶茶,坐在院子还能吸氧呢。”
    记者注意到,每家每户的院子边,或用竹板编织成围栏,或用青砖和旧瓦砌起围墙,还有一些用树根、石头拼凑的图案,形态各异,妙趣天成。
    村庄园林化
    山阳县突出村容村貌治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帮扶、镇村主抓、资金捆绑、项目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筹集水泥5万吨,同步推进50个村“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民居环境、社会事业、基层组织“五大建设”,村容村貌实现了大改观。同时,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与国开行合作,敲定贷款7亿元,重点改善全县129个贫困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已经启动试点村7个。
    “这些横成排、竖成行的香椿苗子,开春齐刷刷地发出嫩芽,既是一道风景,又是农民的摇钱树。”镇党委书记张涛展望着香椿“钱”景。同时,农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在发展产业的道路上,更多的农民群众,倾向于山水田园化生态产业。
    县扶贫局局长程先智介绍,今年全县共新修通组路118条155公里,水泥硬化联户串户路700条119公里,等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园林化产业蓬勃发展,加速了建设美丽乡村进程。
    生活小康化
    “学习蜜蜂精神,走脱贫致富路”。这句大红色的标语,刷写在高坝店镇双寨村入口的白墙上。今年双寨村发展到3000多箱,全镇养蜂达到20000箱。
    该村依托山阳县弘祥原生态农贸有限公司,成立了秦岭蜂韵养蜂专业合作社,推行贫困户蜂蜜入股的模式,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道路,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小康不小康,先看精气神。法官镇法官庙村文化广场,每天下午音乐会准时响起,一群妇女身着艳丽的服装,或拿扇子,或舞绸带在两委会门前载歌载舞,一首首《今天是个好日子》《走进新时代》流行大江南北的歌舞,在这个小山村里久久回荡。
    “精神脱贫”体现在文化层面,小康水平表现在群众的生活质量上。法官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按照市委书记陈俊的指示,法官庙村遵循“产业当景点建,基地当景区建”的建设思路,全村分“茶叶加工休闲区”“水韵河田漫步区”“游客入口门户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美丽乡村旅游区”和“古庙保护提升区”六大板块,将该村打造成为“奇山秀水、莲田叠翠、食藕品茗、养生怡情”的秦岭原乡。

(本报记者 张宏)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