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娃”:陕西土话,字糙意褒,说的是这娃一根筋、敢闯敢干“咥实活”、认准的道儿九头牛也拽不回、犟劲儿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
村官宋博,端的是个“愣娃”。2011年本科毕业,两条路:要么去市公办中学当历史老师,要么到终南山脚下的西安市蓝田县巨一村从“泥腿子”干起。最终留在巨一村,他摸爬滚打,最终开了窍:巨一村种植草莓,成为当之无愧的“蓝田第一”。
“说啥也要给咱村找着脱贫致富的道儿”
村官上任,没少遭白眼:“村民背后笑我:啥大学生村官,城里待不下到俺农村混,就是个不好就业的娃哩!”
宋博憋口气,想用成绩换人心:蓝田县贫困人口占西安市的40%,巨一村贫困乡亲占比更是居高不下!扶贫乃民生之首、发展之要,产业扶贫是致富关键。“愣娃”说干就干,冲乡亲们放下豪言:“不就是搞产业吗?”
折腾三年,连跌三个跟头,产业的影儿也没瞅见。宋村官心灰意冷:干脆报考公务员“另谋高就”吧。2013年暑假,宋博回母校请来大学生给孩子们义务支教。偏偏在结业前一晚,大学生遭遇车祸,三人骨折住院。不菲的住院诊疗费,令宋博犯了愁。而老支书韩胜利这时候站了出来,带头组织村民募捐,隔天就把装着2.6万元的纸袋子硬塞到宋博手里。那一刻“愣娃”泪流满面:“老叔,咱不走了,说啥要给咱村找着脱贫致富的道儿。”
“跌过几个跟头,摸爬滚打开了窍”
一番苦苦寻觅。2014年7月,大学生村官草莓园在巨一村挂了牌。为啥看准草莓?精准扶贫,就是要发掘本地资源禀赋。巨一村地处秦岭北麓,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草莓,且毗邻旅游线路,便于游客就近采摘。
跌过几个跟头,宋村官“摸爬滚打开了窍”:头一个跟头教宋博学会了“四处化缘”,第二个让他放弃休假,处处拜师,学习技术引领大家致富。第三个让他懂得结合互联网,促进产业大发展。
现在算笔细账:过去的2015年,60亩的草莓园经营收入近300万元,支付村民劳动力工资80万元。“一分土地、三分收益”,劳动力工资、股东分红和土地租金加起来,最多的农户增收12万元。随着今年草莓园扩大到110亩,入股农户增至70户,预计年收入将达500万元,是当之无愧的“蓝田第一”。
“走得再快,也别忘从哪里出发”
今年1月,蓝田县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创业园在巨一村挂了牌。“愣娃”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园子资产全部捆绑抵押,贷款1500万到2000万,全部升级成钢架大棚……
走得再快,也别忘从哪里出发。针对村里的残疾特困群众,宋博还在草莓园中建设了14座助残公益大棚,收益定向资助残疾人,每户每年不低于6500元,剩余用于暑期支教、农民技能培训等公共事业开支。
不久前,村党支部换届,干了21年的老支书韩胜利,郑重地将“接力棒”交到宋博手中。从25岁走出校门,今年恰值而立,青春最美好的5年,宋博选择留在了农村……
(本报记者 雷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