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古代有霾怎么治
     
    现在,你是不是有种谈霾色变的感觉?觉得生活在现代虽然科技发达、生活便利,但是污染严重!有些小伙伴说,还是古代天气好,那么,古代人真的不会吸入霾吗?
    早在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霾字。将霾作为一种天气还要追溯到《诗经》。《诗经·邶风·终风》中写道,“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此后,《后汉书》也有一则记录,“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虽然两者都没有对霾作详细介绍,不过霾、雾一起出现,说明二者很早就是一种较为相似的天气现象。
    第一次将霾作为极端天气引起统治者重视的是《晋书·天文志》。其中,霾详解为:“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以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现今科技发达,对雾霾都没有好的治理方法,更何况古人,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如《汉书》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从文字看,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相当严重,范围很广,朝野震恐,以为上天出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也慌了神,缩头回避已不可能,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这与其说是治霾,不如说是治人。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因为自己失政失德,所以上天用极端天气雾霾来“谴告”,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的用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良,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一些不称职的官员,处罚一些违法犯罪的官员,甚至大赦天下,以响应上天的谴责警告,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获得上天的原谅。
    《后汉书·郎顗传》载,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正月,“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就是说自进入新的一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黄琼、李固,其理由是“霾雾蔽日”、“天地混浊”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会转好,会呈现一派安定详和之象。这个方法治霾当然无益,但起用贤良却间接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为民造福,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禁止天下屠宰,并焚香祭天,祈神灵驱赶。这大约是古人将雾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雾霾。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做些应对,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发生风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这一看就不是治霾,而是防风,为让庄稼免于被风霾吹倒。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拒外力”,没有什么好的治霾办法,取法古人显然走不通,但其敬天畏物、自我反省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倪方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