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战国时代就有手套

  古代藏脚有靴子,是御寒一宝,我们已经有过考证,知道三四千年前就有了类似今天这种样式的雪地靴。有了靴子,脚的问题解决了,手的问题怎么办,手往哪儿藏呢,它在大冬天也受不了那个冷。
  古代中国在战国时代就有手套,湖北江陵藤店1号楚墓发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鸟书铭文越王剑,同时还发现有一双皮手套。皮手套长28.5厘米,五指分开,套口稍长,与现代手套的通常样式非常接近。这当然是那会儿贵族们所用的好东西,平民们也许还没有可能用它,至少是没有皮手套。
  古代还有丝绢菱罗缝制的手套,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出土。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就装着三幅手套。其中一副“朱色菱纹罗手套”,长26.5厘米,直筒露指头形,大拇指套分缝,掌面为朱红色菱纹罗,掌部上下两侧饰“千金绦”,绦上有篆书白文“千金”字样。
  在新疆地区也曾出土东汉至晋代的织锦手套,如民丰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一副手套上还织有“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字样,长35.5厘米。它的形状与马王堆汉墓所见相似,四指合并,大拇指歧出,露出指头。
  手套的名称,显然是晚近出现的。现代南方人俗称手套为“手笼”或“手笼子”,手笼这个名字清代就有,明代也有。今贵州安顺屯堡明代移民后裔仍用手笼,这是600年前的风尚。手笼又指称一种筒状护手,或称手筒、暖手筒,双手对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样便于执事。
  除了菱罗手套和皮手套,考古还发现古代有玉手套。在汉代考古发现的诸侯王墓葬中,一般都见到敛尸的玉衣,玉衣分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几部分。当然这种玉手套是玉衣的一部分,与单独使用的手套不同。
  后来的辽墓中也发现有敛尸的手套,或银丝或铜丝编成,五指分开,也不是单独护手用的。
  现代使用的手套,有合指和分指式样的不同,也有露指与不露指的区别,这些式样都有不短于2000年的历史传统。当然,手套的历史并不会只有这2000或3000年,今后应当还能发现更早的证据。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彩陶上,见到彩绘的手形,也许表现的就是手套。在寒冷的大西北,手套的发明年代不会太晚。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