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
不是对8年的否定,重点强调贯通历史整体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尊重。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增加东北抗战的学术依据是什么?
汤重南说,14年抗战更符合历史事实。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于白山黑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日本著名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也提到,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重新书写历史意义何在?
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汤重南说,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汤重南还表示,在国际上存在一种长期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杰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