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泉烙面,古称饼面、汤饼、煎饼,今叫“浇汤面”或“涎水面”,是一种既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的面食,在关中地区知之者并不多,但在礼泉县却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食,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因其在制作工艺中运用烙制的方法而得名。
据考证,礼泉烙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具有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可食用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创建了周朝。
礼泉烙面的制作工艺复杂而又讲究。分为调面、摊面、晾面、压叠、切面、浇汤六道工序。
吃礼泉烙面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才能热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正因为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显得饭量特别大,动辄一、二十碗,黄口小儿也能轻松吃上七、八碗。二是热汤浇上即食。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这正是吃烙面的神韵所在。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汤已入面,面中含汤。若吃了面还喝汤,饭后一定口渴不止。因而,讲究吃法,是品食礼泉烙面的前提。正可谓:吃有吃窍,食有食道;要想吃出味道,就得讲究窍道。
(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