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正在强力推进,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某些旧风俗仍然在蔓延着,让贫困农民不堪负重,对此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此贫困地区的青年男女在订婚时,就要宴请亲友,男方还要付给女方家订金,为女方购买订婚礼物。等结婚时,要建房屋、买家具、买日常生活用品等,还要大办宴席,招待亲友、乡邻。这样计算下来,从订婚到结婚,没有几十万元是不行的。于是便出现了“一婚穷10年”的现象。
另外,对于老年人去世,也是一大沉重的负担。在老人去世之前,先要购买好棺材、寿衣、修好墓地。在老年人去世之后,还要选好下葬的日子,最少也要停放7天。在这7天中,家人既要为老人守灵,又要为前来吊丧的亲友、乡邻做饭,忙得焦头烂额。在下葬这天,要大摆宴席,招待前来送葬的人们。家人在承受着失去亲人痛苦的同时,既要耗费精力,又要浪费财力,给本来并不富裕生活雪上加霜,出现了“因丧返贫”的现象。
在婚丧嫁娶方面的这些陈规陋习的支出,已经大大超出了某些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尽管他们也非常的无奈,但却没有办法摆脱,有时不得不去借贷应付。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陈规陋习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要加以清除,使农民尽快走出“风俗贫困”、“精神贫困”的泥潭和误区。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级组织及基层政府要把移风易俗作为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教育引导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使文明新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和先进典型,切实培育和发挥好贫困地区农民的主体创造性力量,激发其抵制陋习、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惟如此,才能逐渐消除“一婚穷10年”、“因丧返贫”的现象,从而远离“风俗贫困”和“精神贫困”,使精准扶贫更加精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