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专题“之一”中,我们介绍了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关我国灰霾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期,介绍一些有助于减少雾霾的科学研究和手段。我们期待科学的研究成果、方法和创新思维,能不断应用到大气环境治理中。
人工降雨消霾
解除“雾霾”警报,只有等风来。气象部门表示,“人造风”目前还无法实现,但是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人工降雨可以作为消霾的辅助手段,暂时缓解雾霾。
目前,这一方法处于实验阶段。有一些地区也已经实施了人工增雨消霾的作业。但是,短时大雨虽然对于洗刷污染物有用,但是人工增雨的局地性很强,能吹散多少雾霾很难说。
消霾无人机
经过近半年研发和测试,天途航空最新推出无人机消减雾霾解决方案。通过无人机喷洒高科技生物环保喷剂,能够有效将大气中充斥的无机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改变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物质的质量,使其快速沉降,不再悬浊在空气中,从而达到有效治理雾霾的目的,大幅降低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具有消霾速度快、作业灵活,绿色环保等多种优势。
据介绍,天途无人机消减雾霾解决方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快速降低作业区域内的雾霾浓度,减少雾霾对于人体的危害,大幅提高可见度。以机场为例,可以避免航班因雾霾延误起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该方案在政府、军队、学校、交通、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均广泛适用并有重要意义。
碳捕集封存利用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新兴技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多国都开展了技术研发,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
科学家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从工业生产中“捕捉”的二氧化碳,或者封存起来,或者注入井底进行驱油利用,既减少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又减少了传统驱油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CCUS是国际公认的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有效方法。按照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360亿吨的20%计算,CCUS技术可以减排72亿吨,被国际上广泛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重要技术之一,有望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以上。在当前全球背景下,化石燃料仍是世界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共有40亿吨二氧化碳需要被封存起来,为这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2016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由西北大学牵头申报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这是目前全国该领域的唯一研究中心,将推动我国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推广应用。
除霾塔
据报道,除霾塔是荷兰设计师丹·罗斯格德和他的合伙人创造的所谓世界上首座户外空气净化器,23英尺(约合7米)高,看起来像微缩版的铬合金框架摩天楼。但它的内部有一台功能强大的真空吸尘器,利用电离技术吸入雾霾,滤掉其中的有害颗粒,然后排出净化后的空气。
与荷兰除霾塔的“行为艺术”相比,用于科学实验的长安除霾塔已经建成封顶。该项目是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的空气治理重点试验项目,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该除霾试验装置位居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的PM2.5及NOx、SO2等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项目试运行成功后,将通过在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人员聚集区安装小型装置来推广应用此项技术,以逐步改善局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