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科技群英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30多年了,康振生教授以攻克小麦病害为己任,在农业科技第一线,用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西北大地上书写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扎根西北,矢志小麦病害三十年
1985年,康振生硕士毕业后从事小麦病害的研究工作。1990年和2000年,两次海外学成归来,他放弃了加拿大定居绿卡和德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母校,继续投身农业科技事业,立志要消灭条锈病、赤霉病,从此这两个科研上的敌人成了每天陪伴他的亲密“朋友”。
我国西北山区因为夏季凉爽而成为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繁殖区,也是全国病害流行和病菌新菌系的策源地。为了啃下“越夏区成因”这块硬骨头,康振生几乎踏遍了该区域的每一寸土地。30多年来,他从不曾离开过工作岗位,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精神追求和心灵满足,在奔波忙碌、枯燥重复的工作中享受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攻克难题,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增产
通过数十年的调查研究,他和团队终于探明了条锈病大区间传播路线和规律,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条锈病菌在野生灌木小檗上转主寄生完成有性生殖过程,揭开了我国越夏区新菌系不断产生的神秘面纱,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提出的重点治理条锈菌西北越夏区为核心的全国条锈病分区防控策略,集成了条锈病防控技术体系,10年治理全国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62%,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约40亿元。2012年,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近60年来植物保护学科获得的最高成果奖励。
经过三年对上万个显微样品的系统细致观察,他在国际上首次完整提出了赤霉菌和毒素在小麦穗部侵染扩展模式,澄清了百年来国内外对赤霉病菌侵染途径的争议,确定了预防赤霉病的关键时期,使田间药剂防病效果比以前提高37.8%,毒素积累水平下降50%左右;构建的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国主产麦区广泛应用推广,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8亿公斤。2010年,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捧土培根,推动植保事业传承创新
康振生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精心栽培学生,积极建设和培养团队,先后培养研究生129人,其中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在他的培养下,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植病研究队伍迅速成长,1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成为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5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在他的带领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病学科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他还成功组建了国家“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保障旱区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研究。
(本报记者 吕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