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虾,在画案上放一盆活虾,以观察虾的形状、水里游动的姿势。这种对描摹对象长期、持久而又细致入微的观察,是齐白石留给世人最重要的艺术启示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养在经金山家里的竹子,就有了异曲同工之处——通过观察竹子的长势和造型,来构思人物形象,是这位74岁的陕西竹扎非遗传人,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竹扎的热衷,可追溯至经金山的祖父。“我老家在河南,后来到了西安,在竹笆市一带编制竹制品。”近日,在西安西影路建苑社区,经金山把近百件竹扎工艺品摆在茶几上,形态逼真,让人叹为观止。经金山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地观摩家里的长辈制作竹扎,到了他父亲这辈,竹制品逐渐凋敝,父亲就改行做木制品。
很多时间里,制作竹制品仅仅是经家赖以谋生的一门技术。一直到经金山退休后,他开始有大量时间,钻研其中的门道和奥秘。“木制品和竹艺,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多不同之处。”经金山开始思考,怎么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木工是榫卯结构,而竹扎讲究线条。”以他制作的大雁塔为例,塔身七层,每层四个拱形门洞,每个门洞,都要将竹条弯曲,保持弧度,稍不慎就作废了。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陕西八大怪”。比如“帕帕头上戴”,顶在头上的手帕,是一块稍宽的竹片,酒精灯加热后,制成波浪状,再用一根根竹条做成开襟棉袄和灯笼裤,线条优美,栩栩如生。再比如“面条像裤带”,一个老头蹲在板凳上,用粗竹条箍成碗,用宽竹条做成面条,惟妙惟肖。
整个制作过程中,选竹条是很关键的环节。经金山使用的竹棍,主要是秦岭中的毛竹,太嫩不行,太老也不行,“主要是利用竹子本来的形态,比如竹节的形状,竹节的粗细、方向,以及上面附着的分枝,都可带来非常多的创意。”制作时,先用酒精灯加热,冷却后开始切割、打孔、穿插、粘接、编组。2013年,这项竹扎艺术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雨 陈华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