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科技群英传

郑木莲:长安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

  近几年长安大学快速发展,在陕西高校的排名2015年第四,2016年就跃升为第三,老师的美誉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好评。有一位女教授尤为令人瞩目,享有“长安大学最年轻女教授”的美誉。她,就是道路工程学科的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郑木莲,27岁获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博士后,28岁破格评为副教授,32岁晋升为教授。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青工委主任、道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创造了多个科研首次
  郑木莲在科研中始终着眼于国家和区域重大科技需求,长期致力于道路结构与材料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不断创新。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这些研究成果都运用到了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交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基于局部应变理论,建立了沥青路面在荷载与温度作用下的疲劳开裂寿命预估方法,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针对路面水损坏问题,创新性提出设置多孔混凝土排水基层的防治措施。开发出多孔混凝土聚合物改性剂,提出了多孔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及其材料优化设计方法,并编制了路面设计指南与施工技术规程。
  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耐久性不足,首次提出了基于贫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低配筋率连续配筋混凝土、斜向预应力混凝土等刚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全新结构与设计理念。攻克了沥青层开裂这一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不同刚性基层类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其成套施工技术。
  创新性提出设置层间功能层的混凝土路面结构,并首次形成其完善的路面结构协调设计方法,部分成果被纳入现行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规范,成果成功用于广西、山西、河北等省。
  首次针对湿热地区的环境特点,提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加铺技术。针对反射裂缝技术难题,参与研发出性能优良的改性沥青结合料并提出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设计方法,及旧混凝土路面加铺结构设计方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有一种快乐叫大胆创新。郑木莲在快乐中辛勤耕耘,换来丰硕科研成果。她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优秀创新成果发明银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65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6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近40篇被SCI/EI检索,参编国家标准1部。
  她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学信念,治学严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工程、道路养护技术、路面设计原理等多门主干课程,并指导博硕士研究生。曾获“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称号,“第九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
  郑木莲,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永不言败的执着和追求,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