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投身科研 巾帼不让须眉
我省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近年来,投入科研事业的女性工作者越来越多,前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值此佳节,本报特别报道我省历届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科研工作者,展示我省女科学家的风采,弘扬正能量,歌颂那些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一线工作者,突显铿锵玫瑰别样红。 
    杜兰:攻克雷达目标识别技术难题
    杜兰,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
    杜兰是一位80后的年轻科学家,她苗条大方,温柔有礼,还是一位新手妈妈;而她的另一重身份令人肃然起敬——雷达目标识别技术专家,这是从事着雷达信号领域最为困难的研究方向之一,她一做就是10余年。
    她在师从保铮院士期间接触到这一新兴并充满挑战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地带”,不仅涉及雷达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掌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新知识。在深入研究这一复杂而重要领域的过程中,杜兰逐渐意识到让雷达具有更好的“学习”乃至“思考决断”的能力,才是让雷达智能化的关键。于是,她在完成博士学业后,选择“贝叶斯机器学习”这一陌生的领域,作为自己博士后期间需要攻克的新难关。
    所谓“贝叶斯学习”,就是将所有的不确定性都通过概率来表达,并让机器通过概率规则来“学习”。在雷达研发中引入“贝叶斯多任务机器学习”也是如此。尽管有先进的理念,但在不同雷达平台上应用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衍生出了不同的新的问题,杜兰和团队共同努力,经过在设备上调试、数据处理、再调试、再改进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将目标分类方法应用到了多个型号雷达系统中,并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 辉)


 
    李赞:实现跳频抗干扰新突破
    李赞,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李赞主要针对核爆炸、自然灾害等恶劣环境下的国家最低限度应急通信重大应用需求,长期开展相关理论、技术研究和系统研制,并作出创新性贡献。她的科研团队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支持通信系统仿真的流星余迹信道模型,研制出我国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解决了国家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的急需。以第一作者出版我国该领域第一部专著——《流星余迹通信理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电子信息科技专著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在智能跳频通信方面,李赞教授提出了密码学加密和跳频加密的等价性原理,创建了基于加密思想的智能跳频序列族理论,证明生成序列具有安全性、随机性等13条优异的理论性能,开发的跳频加密芯片。目前,李赞教授又将研究方向扩展到了智能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领域,以解决现有通信性能难以提升的瓶颈。同时,主持工信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该系统对于未来我国频谱大数据研究、国家无线电监测与管理、军用战场制电磁权与应急通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高铁、机场等重要部门保障等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和产业化市场。

(付一枫)


 
    杨倩:破解神经元死亡密码
    杨倩,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教授。
    2009年,她在世界上首次从自噬(CMA)角度阐述了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synu-clein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机理,建立了CMA自噬-α-synuclein-MEF2D调节通路。该研究被誉为2009年帕金森研究的两个重要发现之一,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并予以重点点评。论文先后被Na-ture等杂志他引127次,并被写入外文专著。
    2011年底,杨倩作为优秀海归科研人才被第四军医大学引进,成为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之一。杨倩在Drosha-miRNA的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Drosha功能和蛋白水平变化在细胞存活死亡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工作首次明确了Drosha作为新的应激反应调节蛋白的重要性,解释了抑制miRNA产生对调节细胞存活死亡的关键性作用和意义。文章发表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国际顶级权威期刊MolecularCell(IF=15.26)上,并作为当期杂志的封面故事予以重点介绍。
    目前,杨倩在Science、MolecularCell、Autophagy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SCI他引470余次,累计影响因子176。担任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神经科学年会会员,为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Neuroim-munologyandNeuroinflammation等杂志编委和多个SCI杂志审稿专家。入选陕西省中青年领军人才,获第十届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阳 光)


 
    刘建妮:揭开化石“活着的秘密”
    刘建妮,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
    她长期致力于早期生命演化的研究工作,她在多国权威学术刊物发表了5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国际十大生物新属种。2013年以来,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古生物学会第二届青年古生物学奖、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在西北大学,古生物学向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她为更多人打开一扇生命演化的窗。在她的世界里,恐龙是几亿年后才出现的“小字辈”,一块块叶足动物化石,是读懂生命演化的“档案”。在“创业”和“财富”逐渐成为全社会尤其是科研圈的背景声里,她安静地做着学问,投入地带着学生。刘建妮就是这样一个摒弃浮躁和功利,沉浸于古生物学世界里的人。命运没有辜负她的努力与纯粹:她是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最年轻的一位;她的发现曾被《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她开设的通识教育课《化石趣谈》不但常引来学生“蹭听”,还被教育部录制成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且入选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公选课。

(张晶晶)


 
    盛美萍:倾情奉献航海科技
    盛美萍,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1989年,盛美萍作为保送生怀着对科学事业的朦胧向往,奔向陌生的大西北,因机缘巧合她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在这里,盛美萍遇到众多的良师益友;在这里,她收获了沉甸甸的学业——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她第一次崭露智者的光芒;在这里,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日益坚定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三尺讲坛的人生理想,心无旁骛且无怨无悔。
    她一直在机械振动及其辐射噪声的形成机理、传播特性与控制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她开创性地提出了非保守耦合系数等概念及其有效导纳计算方法,为非保守复杂耦合系统统计能量分析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应用到结构声学设计与振动控制中。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她的“象牙塔”里,在常人看来的确有些不可思议。科研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对她来说它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常态。
    至2008年,盛美萍在科研与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短短几年间,培养了近20名研究生……她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航海科技和教育事业,为科技强军默默谱写着一篇篇壮丽的华章。

(吴秀青)

    链接: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以及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
    据了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每年评选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评选范围包括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每位获奖者奖金为10万元人民币。13年来,共有115位女性获此殊荣,我省共有5位获得者,分别是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环境工程系教授盛美萍、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刘建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赞、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教授杨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杜兰。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