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古人怎么发明指南针

    近年的考古发现,古代文献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伟大发明的认识。
    司南的磁勺应放在水银里
    《宋书·礼志》引《鬼谷子》说战国时“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不惑,就是不迷失方向。司南是一种用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
    东汉初期王充的《论衡》描述了这类磁勺的性能和用法。传本《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吾师王锦光和我的《〈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指出,上句中的“投之于地”系“投之于池”之误,“池”指汞池。解释为:叫作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投入盛有适量水银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动指向南方。
    唐以后改称为指南
    除了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车、指南舟和报时刻漏的代称。晋人葛洪所作的《西京杂记》中提到的“司南车”即半自动机械装置指南车。
    唐代以后,“司南”一词完全为“指南”所取代。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活用磁石和磁针指向性的知识,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主义心声,直用指南(司南)本义,立意却不同凡响。
    最早发现磁偏角之秘的不是沈括
    北宋庆历元年(1041)司天监杨惟德在《茔原总录》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时,等到磁针的摆动停止时,在子午方向仔细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的南北方向。
    以前,人们一度将磁偏角的发现归功于沈括,因为他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也”。此条记载已比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要早四百余年。
    自严敦杰先生在《中国史稿》第五册》“宋代科技史部分”引入《茔原总录》的史料,才将这一世界纪录又向前推进了约半个世纪。

(闻人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