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陕西产业升级、保持社会经济良好态势的主要推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拐弯超车的新引擎。而“一院一所”模式,正是陕西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之一。
据了解,随着“一院一所”模式(即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光机所模式)在陕西的复制、推广,陕西科技聚变效应不断显现,2016年37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随之实践,更是促成了陕西科教潜力的不断释放。陕西“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正在逐渐被甩掉。
重点推广营造示范效应
“一院一所”模式,是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2016年,西安光机所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有色院)因为大胆实践为陕西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条全新的路径。2016年7月,《陕西省2016年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复制推广工作方案》印发,专门在全省推进推进“一院一所”模式。
模式的复制推广,是陕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也是全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迫切需要。
推广的思路,就是以试点扩大影响,以重点推广营造示范效应,逐步培育新的适用不同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创新创业模式。广泛开展大企业与高校深度联合,设立新型产学研结合研发平台,在此基础上推动员工在企业内创,为企业积累新的增长点;建立高校众创孵化器,设立校园微种子、微天使基金,推动高校众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研院所利用自身人才、技术、成果,开展院所自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企业孵化。
西北有色院模式
作为全国最大的钛金属研究单位,西北有色院经过十多年,探索走出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模式,突破了转制难题,以年均30%左右的增速实现了快速发展,连续五年位居全国有色行业院所首位。
西北有色院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以国家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开题立项,以建设创新平台打通成果转化瓶颈,并且瞄准高端市场开发高端产品并以效益反哺科研,从而保证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研究院负责为控股公司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通过公司分红反哺。研究院对控股公司实行“战略管控”,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参与公司的决策。还通过组建股权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司,实行研究院控股、战略投资者参股、经营层和技术骨干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用无形资产入股和量化分配激发科技、产业和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并通过资本市场募集产业扩大升级的必要发展资金。
该院已形成了基础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组建了15个研究所及中心,建设了23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及平台,发起组建了28个控股参股的高新技术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西北有色院共获得1100余项科研成果奖、1045项专有与专利技术、10000多项新产品。2016年,全院综合收入就达到了101.5亿元。
西安光机所模式
2016年是西安光机所“拆除围墙,开放办所”走特色改革道路的第十年。研究所创新用人模式,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加快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速度,不断突破传统科研体制机制束缚,坚持“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参股不控股”、“择机退出”的产业化模式。目前已累计投资孵化了130多家硬科技企业,带动就业5000余人,释放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创造了陕西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西安光机所模式的特点,也是四个词: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创业生态。早在2007年,西安光机所就提出了“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理念,引进了首批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刘兴胜,进而创建“人才特区”,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条件,探索研究所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所谓“创业生态”,就是通过建立专业的硬科技孵化器、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形成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技术和成果输入,实现了高端科学家与草根创业者的有机结合,先后孵化企业近百家,很好地发挥了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他们举办的CEO培训班、人力资源培训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
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一院一所”模式的价值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加速促进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长久以来,陕西省综合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与强大科技资源形成对比的,是陕西还处于总体欠发达的经济和在全国范围内稍显落后的科技产业地位。究其原因,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是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一院一所”在组织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的做法是成功的。院所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兴办了企业,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活力。院所创办的企业又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反哺科研,保持了院所持续不竭的创新动力。科技人员实现了个人创造价值和奉献精神的有机结合,有了更大的成就感、获得感。
因此,今年1月15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在西安召开,省长胡和平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2016年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37家科研院所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技术合同成交额802.7亿元,专利授权量增长45.7%、居全国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
愿“一院一所”模式的创新推广,为陕西加快甩掉“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展现更大的力量!
(本报记者 周励)
链接
西安光机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创建于1962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经过50多年的创新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战略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型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瞬态光学与光子学理论与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干涉光谱成像理论与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超快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谱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另有若干研究单元,以及检测中心、系统工程部等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有色行业最大的民口军工配套单位。始建1965年,于1995年从宝鸡搬迁至西安。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陕西省材料科学工程院,2008年被陕西省列为重点培育的28家百亿企业之一,2014年组建陕西省稀有金属科工集团,2016年被国务院列为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化改革试点单位。
研究院已建成了由15个研究所及中心、11个国家级、18个省级和12个市级科技平台组成的科研体系,主要从事稀有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材料研究、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经过50多年的积淀,钛及钛合金材料、超导材料、粉末冶金及多孔材料、核材料、难熔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等一批研究领域已经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具有相当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