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强调要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等问题。4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也对食品谣言问题进行报道。其中提到,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关于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治理整顿食品谣言的长效机制。
随着微商的崛起,“无添加”食品找到了又一个绝佳的售卖渠道。“无添加”、“零防腐剂”……这些宣传语不仅在网络上经常遇到,在超市中也并不少见,而且价格往往比普通食物高了几倍。但这些标榜“无添加”的食品真的不含添加剂吗?为什么“无添加”的食物往往价格能翻几番?“无添加”真的就更健康吗?添加剂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一问
“无添加”食品为何反而更贵?无添加安全?专家称多系炒作!
在淘宝搜索“无添加”,共有至少4400余种商品与此相关,其中绝大多数为食品。在微店也能搜索到大量自称“无添加”的店铺。
但这些产品真的不含任何添加剂吗?记者注意到,一家名为“初×手工烘焙”的淘宝店铺正在销售的一款燕麦曲奇,商品宣传页面明确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
记者随即向店家求证,店家表示,添加了木糖醇,但是其余没有任何添加剂。
市面上宣称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中,自称手工制品的并不占少数。“农家纯手工”、“自制”、“私房”为关键词的这类手工作坊一般通过网店销售。尤其微商的崛起,更是给这些食品找到了新的售卖渠道。“无添加”食品再度受到追捧,价格也水涨船高。
为什么“无添加”的食品售价如此之高?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无添加的食物安全、对身体好”“价格虽然贵但吃得放心”。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曹雁平认为,“无添加”是一个商业化的概念,商家可以炒作,但这并不代表“无添加”食品更安全。
二问
真的存在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吗?院士: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业
事实上,市面上几乎不存在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加工食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近日在“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上表示,“食品业都知道,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产业,但是为数不少的食品企业,一方面享受食品添加剂给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食用带来的好处,一方面在抹黑食品添加剂,误导消费者,刻意标榜‘零添加’,向消费者暗示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这不但与客观事实违背,也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但现状是,商家仍在利用“无添加”这一概念进行炒作,强调“无添加=健康”。
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官方的解释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包括防腐剂、色素、香精、甜味剂、调味剂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曹雁平说,即便消费者自己用水和面粉烙个饼,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加添加剂,但面粉、油中还是存在添加剂。
这一观点权威部门也多次进行科普。2014年6月11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印发《食品添加剂二十问》,明确指出,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下,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已经很难找到,即使自己在家做饭,使用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都会含有一定的食品添加剂。可见,“无添加”只是商家促销的噱头,并不靠谱。
三问
炒作“无添加”概念是不是误导?无有害物质并不等于无添加剂
标榜“无添加”的食品主要为烘焙制品、酿造食品、果脯、酸奶等。虽然“无添加”多为炒作,但不排除极个别可能存在“无添加”的情况。这类“无添加”食品大多需要消费者采取特殊的保鲜措施,如购买后需立即放入冰箱冷藏,用完立即封口等。如果保存不当或是存储时间稍长,很容易产生食物变质的情况。
所谓“无添加”食品基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指不添加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但这些并不属于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这些物质本不必在食品中添加,添加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害处。因而,一些商家辩称自己产品中的“无添加”是指不添加有害物质,本就是在做文字游戏。无有害物质并不等于无添加剂。
二是利用食品添加剂的“带入原则”,隐瞒食品中有添加剂的事实。如一种肉肠的配料为“猪肉、大豆蛋白、精盐、白砂糖”,虽然食品配料表中不含添加剂,但是由于精盐、白砂糖在制作中加入了抗结剂,所以这种肉肠也不应被称作“无添加”食品。
这一做法并不违法。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25%的复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若符合GB2760规定的带入原则且在最终产品中不起工艺作用的,不需要标示。
还有一种情况是窄化“无添加”概念。国内对“无添加”并无明确定义,商家在宣传中标出的“无添加”会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认为食品中不含任何添加剂。所谓的“无添加”实际指的仅是不添加香精、防腐剂、色素这三类食品添加剂。
四问 不含添加剂的食品真的更安全吗?自称“无添加”食品更容易腐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介绍,没有证据证明不含添加剂的食品比普通的更健康,甚至一些自称“无添加”的食品由于未添加防腐剂,更容易产生食品腐坏的现象,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得多。而这些允许在食品中加入的添加剂,在适量的情况下,对人体并没有危害。
目前我国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都在“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予以标出,并规定了哪些添加剂可以被某类食品使用、用量多少。
云波介绍,食品添加剂可以提升食品的色香味、还能保证食品在一定期限内的质量安全。
前段时间,有关食盐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有毒的质疑在网络流传。有网友称,“现在吃个盐巴都有添加剂,以后吃白味”、“想着自己几十年来一直相当于在被迫吃毒药”。但要注意的是,毒性需要与剂量统一来看,即便是糖、盐等调味品食用过多都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以亚铁氰化钾为例,每日允许的摄入量为0.025mg/kgbw,超过这一剂量才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按照成人体重60kg计,每日摄入量为0.0025mg/kg-bw,远低于人类的每日容许摄入量。
也就是说,是否含有添加剂并不是判断食物是否健康、质量高的标准,而添加剂的种类、多少才是更能影响食品质量、口感的因素。
炒作“无添加”概念违法吗?如属欺诈或违反食安可维权
宣传“无添加”的行为违法吗?《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
曹雁平介绍,目前我国法律中对于宣传中不能使用的表述有明确规定,但并未明确指出,在食品宣传中强调“无添加”是否合法。
尽管法律条款中未有明确规定,根据一些已判决的案例,宣传“无添加”的食品如果被检测出含有添加剂,商家也曾受到一定处罚。此外,“不添加××”的用语也不一定构成欺诈,如果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带入原则”,也视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宣称不含某种成分,经检测却含有该成分,这属于民法意义上的“欺诈行为”;如果不仅实际含有该成分,甚至超限量添加,这种行为还违反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
因而,如果确属欺诈行为或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在证据充分的前提下,可以成功维权。关于生产者和经营者谁来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消费者可以要求二者其一来赔偿,也可以同时要求二者承担。
(卜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