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总经理刘晓婷介绍公司创新发展情况肖凯摄
人们常说,来武汉不吃碗热干面等于没来武汉。热干面早已是武汉的城市名片。然而热干面竟然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工业化生产,这给到武汉参加“全国科技报新思路新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评选会”的与会代表带来了极大的好奇。4月21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许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副理事长黄安文、秘书长李时夫及来自全国20多家科技报刊的社长、总编到武汉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参观调研。
座谈会上,公司董事长刘海元感叹说:“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20多年前,这位已是一家国有食品公司的经理,毅然和3个好伙伴相约“下海”。不久,已有所成的他们,因机缘巧遇,将目光瞄准了武汉人一直喜爱的传统食品
——热干面。殊不知,这一“瞄”竟干成了销售额过亿的一番大事业。
贱卖住房和门面搞研发
如何把这样一个特色小吃带出武汉,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却面临着巨大的瓶颈。2003年,当听说河南一家企业率先生产方便热干面,半年在汉销售额2000万。作为地道的武汉人,刘海元心有波澜。
“作为热干面的发源地,武汉人没有自己品牌的方便热干面,却被河南人抢了先,似乎说不过去吧。”面对记者回忆创业当初情景时,刘海元说,那一刻他就下定了决心,把方便热干面作为自己的项目,一定要做出特色地道的武汉方便热干面。
但一直以来,热干面都是手工制造,如何变成方便面?刘海元邀请多名食品专业教授进行项目研究。研发耗时两年半终于取得成功。当技术取得突破时,资金链又完全断掉了,员工长达半年的工资无法发放,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为了尽快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刘海元把自己的住房和商业门面房低价卖了。
当时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劝阻他不要卖,刘海元回忆说:“如果有办法我根本不愿意卖房子,既然选择了方便热干面项目,我不服输,产品要工业化生产,设备必须上马,没钱怎么办,只有卖了……”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