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你就静静的读

  有人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杨绛先生曾经给过一个非常智慧的回答:“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告诉我们读书是解决许多人生问题的方法。
  读书能让人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有更完整的灵魂和自我。“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爱阅读的人,既能抬头仰望星辰,也能低头看见自己,感受到脚下无数细小却蓬勃的生命。
  读书就一定高雅吗?读书分很多种,读《五十度灰》是读书,读成功学也是读书,单拎一个“读书”出来,看不出阅读的价值。善用社交媒体和网络,也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订阅几个优质的公众号,听一些靠谱的公开课,未必就不如死啃几本“必读经典”。
  记得小学语文老师讲过一个笑话。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个小偷就在他家门外墙角等着。本想等他入睡以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
  那篇短短的文章他始终没有背下来,最后小偷忍无可忍,从门外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
  当年老师讲笑话,结语是曾国藩虽然笨,可他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名臣。
  然而,如果你读过《曾国藩家书》,你会了解到,这位名臣,居然曾因打了败仗跳河自杀。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都会遭遇挫折,熬不过就是人生的无底洞;撑过去,才是人生的成人礼。
  我们不再只了解到老师口中那个“有点笨但刻苦”的曾国藩,我们能看到一个人在遭遇不同状态下多样的人格。
  从公开的报道可以知道,中国有13亿人,将纸质书与电子书相加,平均每人1年阅读量连8本都不到。要知道,犹太人每年阅读书籍的数量达到64本。
  或许是我们活得太着急,以至于没有耐心静下心来阅读。但我们希望未来的孩子们不用这样匆匆地长大,而是在他们成长的日子里,有值得让他们回味的好书相伴。
  但我们不要把读书看得太高,好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读书其实也可以很简单,也许你一年读不了64本书,但是读了5本、10本也是好的,重要的从来不是数量,而是你决定开始。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读书,总的来说是一项有益的爱好。我在地铁在公交上常常看到,有聊天玩游戏的人,但也有很多人在看电子版书籍。现在毕竟是网络时代,移动阅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阅读电子书,也能获得和纸版书一样的效果。
  但是,我觉得读书不在于形式,在于坚持,在于博览群书,在于感悟书中的事和理,如果能这样,读者定能收到开卷有益之效。

(赵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