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曾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学术如山,山高千丈;性情如水,静水深流,实在当得起“山高水长”。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徐光宪(1920.11.7-2015.4.28)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他从小勤奋好学,曾在浙江省中学数理化竞赛中获得优胜奖。初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省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9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后来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8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多年刻苦攻读,最终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徐光宪在科研中始终把国家的需求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在研究稀土的萃取分离过程中,首先解决了稀土元素生产的一大难题——镨钕分离。在分离、提高纯度的研究中,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顶住了各界质疑,建立了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并成功设计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
徐光宪是中国溶液中络合过程物理化学研究的先行人。在测定溶液络合物平衡常数方面,通过引进仪器设备提高了测量精度,并提出了新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他根据弱络合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络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更加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络合平衡过程,并且人们用这种理论方法成功地处理了海水中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问题。 他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主持过多种教材和专著的编写工作,如主编的《稀土》是介绍我国稀土科学技术最详尽的专著。他与黎乐民等合编的《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等,培养了化学界的几代人。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