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新陕西 4月28日,陕西省隆重举行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西安交通大学荣获28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并且连续两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项目总数列全国高校前五。由此,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组织开展的“陕西省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宣传采访系列活动”第一站,就走进西安交大,10多家中省主流媒体的记者集中采访该校近几年取得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和创新科技故事。
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 西安交大科研院基础与海外合作处副处长刘永忠,对该校基础研究取得的巨大成果,总结为三大原因:
首先,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鼓励自由探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国家级科研基地1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42个;第二,高度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门设立“青年教师跟踪支持类”项目和“创新团队培育类”项目,形成一批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4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0人等;第三,稳定持续的基础科学研究经费保障。近年学校获得资助项目数量逐年增长,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66项,排名全国高校第八位。
两项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关注
本次采访活动,记者们重点了解西安交大去年取得的两项科研成果。第一项是2016年6月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的论文——《过去64万年的亚洲季风记录和冰期终止》。
据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千人计划”学者程海教授介绍,本研究利用西安交大同位素实验室拥有的全球领先水平的铀系测年技术,将亚洲季风的洞穴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延伸至过去64万年(从过去的37万年),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该研究揭示了千年气候事件和冰期终止的发生与岁差循环有关,十万年的冰期循环实际上是几个岁差周期的平均。这一发现为研究气候事件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此长尺度高精度年代控制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让我们在探索气候系统的驱动因素和响应机制方面又迈进了一步。作为“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第二项,即2016年11月同样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石墨烯摩擦接触界面的状态演化》。正在德国访学深造的西安交大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苏植博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他通过语音连线,介绍了论文的发表和研究情况。
西安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丁向东教授,进一步阐释了这项科研成果的内涵和重大意义。他说,本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理论上解释了二维材料摩擦之谜,在三维材料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掌握这个原理可以指导其他潜在应用。
上述两项研究的论文一经在Na-ture发表,立刻引起国际关注,而这只是西安交大近年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众多成果中的代表。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