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发放蚕种助力脱贫
安康旬阳农林科技局在蚕桑技术单位、各镇茧站精心组织和认真落实下,今年春蚕扶持蚕种于5月2日顺利发放到养蚕农户手中。据统计,今年春蚕种共免费发放蚕种2760张,同比增长23%。为了提高蚕种孵化率,让蚕农用上放心蚕种,县蚕桑站超前安排,严把蚕种处理技术关,并在麻坪镇李家河村人工饲料育种示范点开展蚕种分种、摊种、加温、补湿、黑暗保护等技术指导培训工作。蚕桑产业是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短平快产业,可以助力全县群众尽快脱贫。
(本报记者 麻岐)
洛南免费实施板栗嫁接改造 “这是砧木,这是接穗,把接穗从这插进去。这儿,不一定缠的多,只要把受伤部位全部缠完就可以了。”在洛南县高耀镇高耀村正沟组,村道沿线的直观坡面上,林业部门组织的技术人员正在为村民汪麦林演示板栗良种嫁接改造。
对于板栗树的良种嫁接改造汪麦林深有感触,那些老品种,果实颗粒小、品质差,一斤卖不到两元钱。而改良过的板栗树,栗果个大、色正,市价高供不应求。他说“林业部门给咱拿的这是大红袍优质品种,卖5元一斤不存在问题,会大幅提高收入”。
据了解,为了改变板栗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这一现状,洛南县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镇村一线、林坡地块开展春季板栗良种嫁接改造工作,先后投资10万余元,采取抓点示范的方式,集中技术力量,先期重点抓好景村镇光明村800亩、车塬村100亩,高耀镇高耀村200亩示范点,推进全县板栗低产改造工作。县林业站还从柞水县订购了国家认定推广品种“柞板14号”接穗36000根,聘请外地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并从4月10日开始集中对全县板栗树进行良种嫁接改造。
今年全县计划完成板栗良种嫁接改造1200亩,目前,已完成板栗嫁接改造1100余亩15000余株,整个工程将在5月中旬全面完成。
(马宏涛)
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我虽身体残疾,但是心不残疾,现在村里政策这么好,我就想着怎么利用这些好政策,不但自己脱贫,还要致富呢!”家住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村民王自兵说。
43岁的王自兵一家三口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年少时因病误诊落下残疾。前些年,他在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为私人工厂做修理工,攒了一些钱。2014年父亲患重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自己也成了贫困户。
2015年,精准扶贫的东风吹进了宁强县大巴山深处,王自兵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的关怀和帮扶下,借力走脱贫致富路的梦想迅速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决定要与贫困大战一场,彻底改变窘迫的生活面貌。
王自兵说干就干,至于做点啥,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发现我们宁强县巴山镇土鸡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也高、前景广阔,特别是参加了巴山镇党委政府组织的“脱贫攻坚技能培训班”后,更加坚定了开办养鸡场的想法。”王自兵说。
2016年,在巴山镇党委的帮助下,通过精准扶贫贴息贷款,他拿到了发展产业的“第一桶金”。有了资金,但是王自兵心里并不踏实,他告诉记者“刚贷款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吃不香饭,睡不好觉,心里很纠结,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力搞产业?尤其是我这特殊的身体,做养殖业究竟能不能做好?”
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王自兵从选饲养场址、良种土鸡、育雏时间到抓好围养训练,从散养安全到严防疫病及适时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很谨慎,丝毫不敢马虎。
天道酬勤,经过辛勤努力,养殖场逐渐步入正轨,他时刻不忘给自己“加油充电”。一年多来,自费到甘南、杨凌、川北等地区学习养殖技术,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养殖场的规模及效益节节攀高,土鸡远销汉中、广元等地。截止目前,土鸡出栏量达到4000余只,实现毛收入28万余元,王自兵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
养殖场红红火火,不仅让王自兵尝到了甜头,找到了自信,也让他受到了表彰。在2017年巴山镇经济工作会上,巴山镇党委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产业示范户奖牌和奖金时,王自兵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政策,不仅让我脱了贫,还有了些余钱!”2016年,王自兵已经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王自兵脱贫致富的历程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希望。2016年,他牵头联合农户成立了林园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增收致富。该合作社养殖土鸡1.1余万只,去年上半年出售鸡仔8000余只,实现毛收入12万元。现存栏量3000余只。王自兵还向贫困户低价出售鸡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带动30余户农户养鸡增收。同时,发展银杏采摘园1.8亩,年收入5000余元。
正是有了王自兵的带动,林园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效应持续显现。2016年,巴山镇石坝子村顺利脱贫摘帽,成为陕西省首批脱贫摘帽村。
(曹彦强 崔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