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列车”人人有“座”
山阳县中村镇洪河寺村,是典型的贫困村。
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后,山阳县民政局成立驻村工作队,深入村组进行了十多次摸底调研,为解决脱贫致富问题,民政局抢抓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机遇,整合资源,通过改造通村水泥路、建桥梁、修复河堤土地、新建通讯基站以及实施饮水工程等工作,加大对贫困村扶持力度。
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完善村级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县民政局筹措新农村建设筹资,新建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场所,陆续开展改厕、安装太阳能路灯、栽种绿化树苗等一系列扶持工作。
兴产业:增强群众“造血”功能
根据该村人均耕地少、荒山面积大、养殖有传统、劳务有基础的实际情况,民政局与镇政府确立了“牧药果劳”四大产业,为贫困户均优选了长、中、短结合项目。
产业扶持加速贫困户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四大产业补齐增收“短板”:投资为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免费发放内江黑猪;流转本村一组土地,新建一个万只林下土鸡养殖场,成立了柒坪生态养殖合作社,按照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与天士力公司签订订单药业合同,成立了洪河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依托药业扶持6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帮助贫困户发展良种核桃、板栗、山萸、养蜂等种植、养殖;开展技能培训,多渠道提供劳务信息,支持和鼓励贫困户劳务输出。
解民忧:按照需求因户施策
包扶干部到村干什么?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群众脱贫意愿,帮助寻求脱贫途径,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鼓足贫困户致富信心。二组71岁的谢绪盈,老伴身患残疾,他出门打工没人要,搞规模产业缺资金又不懂技术,日子不好熬。帮扶干部掌握情况后,民政局免费给谢绪盈发放了2头黑猪,加上他自己养的能繁母猪,年底仅出售4头猪就实现了脱贫。
针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民政局一户也不落下。本村程文良老伴常年患病,无钱医治提出享受低保要求,工作队入户调查后,确认为因病返贫贫困户,民政局很快为程文良家调整了低保,并在政策范围内,为其解决了部分医疗费。
大风吹倒树木砸坏彭凤莲老人房子屋顶,李智娃老人房屋漏雨,谢三娃瓷砖脱落……驻村包扶干部就地取材,想方设法将群众的困难一一解决。村民赞叹:民政局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 张宏)
淳化车坞镇依靠产业扶贫
本报讯 淳化县车坞镇组织贫困群众赴外地大棚蔬菜基地参观学习,确定了发展大棚西红柿的脱贫方案。
采取贫困户出一点,帮扶单位筹一点,镇政府补一点的办法,解决建棚费用的问题;同时,由村“两委会”牵头,流转土地50余亩,规划了统一的大棚基地,统一施工、统一育苗,并与云阳蔬菜育苗基地专家签订技术指导协议,积极和云阳蔬菜基地接洽,确定了统一收购事宜,打消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基地全面建成后,每户贫困户可实现年人均增收3600余元。
(本报记者 麻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