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科技群英传

神经保护和焦虑症分子机制领域的研究者

——记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副教授刘水冰

  她从事神经保护和焦虑症分子机制领域的研究,将基础科研研究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将药物新靶点发现与创新药物研制结合起来,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及理论依据。她就是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副教授刘水冰。
  1)发现系列植物单体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她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植物单体如天麻素、芝麻素、龙胆苦苷、牡荆黄素、苦参素等具有对抗氧化应激、缺血、炎症和兴奋性神经毒性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能有效对抗氧化应激、缺血、兴奋性神经毒性以及炎症诱导的神经细胞丢失,为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她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中心深入分析,并应用到新药创制实践中,
  2)GPR30为雌激素的替代治疗提供新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作用于雌激素核受体ERα和ERβ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她及她的的研究表明雌激素膜受体GPR30在介导雌激素的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GPR30具有快速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抑制DAPK1对突触外NR2B受体磷酸化有关。研究结果揭示了雌激素通过非基因组效应快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此外还发现激活GPR30受体具有对抗应激及慢性疼痛引起的焦虑作用,扩展了雌激素治疗的潜在分子机制,为雌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了治疗新策略。
  3)腺苷酸环化酶受体1在内脏痛中的关键作用
  发现腺苷酸环化酶受体1(AC1)主要表达在神经细胞中,在细胞内将三磷酸腺苷转化成环单磷酸腺苷,能够引起细胞的信号应答,是G蛋白偶联系统中的效应物。研究发现,当神经病理性痛时,AC1活性增加,从而导致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引起疼痛的传递。AC1抑制剂NB001对炎症和神经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NB001也能够显著缓解小鼠的关节炎和酵母多糖引起的内脏痛,作用与调控谷氨酸受体AMPA和NMDA受体及下游信号通路CREB相关。 
  4)新型抗精神应激障碍药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
  目前临床上常用苯二氮草类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进行治疗,但前者具有明显的宿醉,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和成瘾,停药出现反跳和戒断症状,后者起效慢,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新型抗精神应激障碍药物ZBD-2可以与转位蛋白18结合,通过促进内源性甾体合成,快速缓解焦虑、抑郁和惊恐发作,且无明显的镇静和戒断症状。
  由于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她于2012年分别获得中国药理学会和法国Servier研究院联合设立的“中国药理学会优秀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和军队三类人才津贴。以项目负责人承担“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基金1项。

(杨海琴)